产业工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有生力量。
如何更好发挥产业工人作用?11月22日上午,记者从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推进会获悉,我市从提供展示舞台、扩大成才站台、搭建奋进平台、拓展发展通道、精准关爱帮扶等方面,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
提供展示舞台
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
我市结合产业特点,组织全市4662家企事业单位、50多万人次参加省级重点工程、产业工业园区、非公企业劳动竞赛示范项目。以“全域全程全员开展”为出发点,每年组织市级劳动和技能大赛,引导产业工人提素质、强本领、作贡献。
各地各单位举办了职工劳动竞赛和技能大赛近百场次,30多万人次参赛。同时,各县(市、区)积极打造产业工人竞赛品牌成为当地“招牌动作”。
扩大成才站台
崇阳县建立重大决策高技能人才咨询机制,遴选一批符合条件且本人愿意的高素质产业工人担任咨询专家;市委组织部把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作为基层党建重点任务,畅通产业工人参政议政渠道;市国资委实行优秀人才与优秀党员双向培养计划,将企业优秀人才优先发展成企业骨干;市财政局共拨付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1135万元,享受培训人数16282人;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推动构建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互联网+监管”体系,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信息数据安全保障。
近年来,全市培育各级工匠300多名,培育了一大批技能人才和高技能领军人才。
搭建奋进平台
我市坚持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选,形成咸宁职工创新工作亮点。全市年均应用职工创新成果300多项,直接效益近100亿元。
咸安区2021年引进投资振宁技工学校落户咸安,批准成立了4家职业培训机构;市财政局实施技能提升补贴行动,对参加通过高起专、专升本和高升本学历水平考试的产业工人,给予学费补助;市科技局建立由165名技术骨干、知名专家、产业行业管理人员组成的科技人才库。
市总工会在全国全省率先推出劳模工匠宣传品牌,建成劳模一条街、举办大国工匠走进咸宁活动、连续举办两届全市职工烹饪技能大赛、“工友杯”职工创业创新大赛,广泛开展五小群众性创新活动,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为产改工作注入强劲动力。
拓展发展通道
我市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开展“新型师带徒”活动,构建“培训、练兵、比武、晋级”四位一体模式。组织高端人才、高技能工人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创客中国大赛;开展“求学圆梦”专项行动,畅通职工发展上升通道。
赤壁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开展“百日大比拼”活动;崇阳县制定相关技能等级认定实施方案和细则,建立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职业培训证书三位一体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通城县打造“一公寓四中心”(人才公寓、人才服务中心、人才创智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人才休闲中心)建设人才家园;咸宁高新区开展“送培训进企业”活动,为1000多名产业工人开展专业辅导;
市人社局举办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暨“咸宁工匠”评选大赛,组织承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两项湖北省选拔赛;市卫健委申报国家基层医疗机构尘肺病康复站(康复点)通山县闯王镇卫生院尘肺病康复站试点建设项目,为更多产业工人提供长期康复服务;市商务局树立“人员培训+技术支持+企业孵化+增值服务”的全方位服务理念,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精准关爱帮扶
我市以市县镇、经济开发园区职工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建成覆盖28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60多个乡镇(街道、工业园区)、320多个社区(村)的产业工人服务体系。
探索“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机制,创新“诉调解忧”方式为产业工人提供覆盖诉讼全链条服务。
实施“助力企业保稳增、关爱职工办实事”行动,全市共建设职工之家426个、职工书屋86家、市区户外职工爱心驿站33家、爱心母婴室22家、大病救助1.6万人次。
开展“连心暖心”“农民工维权月”“留咸过新年·工会送温暖”系列活动,真心真情关心关爱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