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能有什么教育经呢?不过是一介农夫,一名退出历史舞台的石匠。在家中最小的我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依然这样认为,四个子女考上学校,凭借知识改变父辈农民的身份,不过是那时的农村太苦太穷了,所谓穷则思变而已。
养子方知父母恩,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渐渐悟到身为农民并学得石匠手艺的父亲有他独特的教育经,正是那朴素的教育经让我们在学习上不敢懈怠,并终于过上了与父辈不一样的生活。
父亲小时进过两年学堂,识得一些字,长大后学得石匠手艺,为养家,到处奔波,也算见过一点世面。
眼界的开阔让父亲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养育了四个子女的家虽然清贫到三餐难继,但父亲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却是“你们好好读书,只要能读得走(继续升学),我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读书)”。
于是,父亲凭借着石匠手艺背着它的工具——錾子手锤远离家门,辗转各地挣得一点力气钱,结束一个工地的活儿后,将省吃俭用存下的少许余钱带回家,给我们交学杂费,钱不够时就要找亲戚借了给我们凑足。
父亲这句有底气的话加上他的不懈努力,永不放弃,我们得以一路从村小读到镇上,再读到城市,终于过上了父亲希望我们过上的日子。
父亲正是以他的行动把责任心和坚持的理念注入我们的血脉。步入老年后的父亲对我们说得最多的话是百善孝为先,子孝家兴,善有福报。这三句话应该是父亲的人生总结。
父亲一共四弟兄,家中排行老三,我们工作成家后六十岁的他便从土地上退休,入城居住。在父亲的三兄弟大伯、二伯,幺爷相继过世后,父亲便成了乡亲们和侄子侄女口中的有福气的人——能够安享晚年。
父亲的福气或许真的是福报。
爷爷奶奶在世时,大伯在贵阳市区居住,那时还未通铁路,贵阳距离老家如同天边一样遥不可及,大伯只能每月寄回一点生活费以尽孝道。失去自理能力的爷爷奶奶,后由二伯,父亲和幺爷轮流照顾。近十年的照顾生涯中,唯有父亲得到了爷爷的认可。
父亲给爷爷喂饭极有耐心。他坐在爷爷的床沿,一手端着碗,一手拿着汤匙,半匙饭半匙菜,像喂婴儿一样,喂前用嘴巴轻轻地吹两口,怕烫着爷爷,喂完一口后用小汤匙轻轻刮掉爷爷嘴角的饭粒,看着爷爷慢慢咀嚼,待爷爷吞咽后,又将碗和汤匙靠近爷爷嘴边,喂第二口。父亲不允许我们对爷爷有任何不敬和懈怠。母亲如果某天照顾爷爷时脸色难看,不一会儿隔着屋子一定会传来父亲压抑着怒气的责问。
因为父亲的严厉和孝道上的原则性问题,爷爷在世时常夸孙子辈中我们四姊妹对他最有孝心,不时偷偷将好吃的东西塞给我们。
但在子孙的教育上,父亲并不松懈。日常闲谈中,他常说某家子女不孝,因而家庭不顺,时有病灾;某家女主人心地不好,导致子女婚姻不顺。他讲述的都是身边我们认识的人。父亲就这样以讲故事的形式,时时提醒我们百善孝为先,子孝家兴,善有福报。
父亲作为我们人生路上的第一个引路人,一生就这样用自己的身教和言传影响着我们,给我们树立着榜样,提供给我们最好的教育。(张绍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