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5日 星期
如遇溺水怎么办?
昨日,香报小记者走进奥菲特水适能中心恒大店
文/记者 熊大平 图/记者 赵忠志

  “遇到溺水,如果什么工具都没有,你知道该怎么办吗?”昨日,香报小记者暑期系列活动首站启动。香报小记者来到奥菲特水适能中心恒大店,教练们结合各种场景,教会小记者们利用身边的常见物,甚至是身上的裤子,进行自救。生动的教学形式,不仅让孩子们乐在其中,而且让他们学有所获。

  创设溺水现场感教学

  “小朋友们,那是我们的助教。”昨天早上,小记者在游泳中心热身之后,就在老师给大家介绍教练之时,一名助教突然“溺水”,引起小记者恐慌。“助教溺水了,大家认为该怎么办?”老师结合情景启发大家思考。

  “给他扔漂浮物”“打120”“找大人帮忙”……大家踊跃献计献策。“大家都说得很好,但要记住一点,我们都是小孩,不论你是否会游泳,都不能贸然自己下水施救。”老师结合大家的发言,进一步强调独自下水施救的危险性。同时引导大家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适合施救的工具。

  “对,长竹竿,木块、空矿泉水瓶,这些都是很好的救人工具。”说着,教练拿起长长的竹竿,指导小记者伸向落水的助教。“当他抓住竹竿后,我们不能向前走,得抓住竹竿往后退,辅助落水者慢慢移到岸边。”教练的方法很简单,但眼看着落水的助教还没上岸,大家都踊跃报名。教练们将施救技巧融于“突发”的情景中,小记者们身处其中,全身心投入,学习施救技巧。

  利用好身边物能救命

  很多溺水事故都发生在户外,或者是游泳之时,或者是外出游玩。在常人看来,能用于施救的工具少之又少。可在教练的眼里,很多不起眼的小物都是救命的宝贝。

  “大家外出游玩,是不是会带上零食?那你知道有零食能帮助你施救吗?”教练此语一出,引得小记者们一脸诧异,“大家仔细猜猜什么零食会浮在水面上?”在教练的一再提示下,“未拆封的薯片。”小记者朱瑾芊看着教练抱着薯片将头露出水面,发出“哇,哇”的惊叹之声。

  除了这种零食,还有空空的矿泉水瓶、或者大一点的塑料桶,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借助自己的裤子。

  随后,各位小记者分组,各组教练用各个不同的工具,教大家进行施救。“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这是我第一次听说,不过确实很有用。”小记者陈俊杰跟着教练学会了用裤子自制施救工具。

  快乐学习又能涨知识

  孩子们乐在其中,跟着教练学习各种施救方法,随身陪同的家长也表示大开眼界。家长杜女士说,这样的防溺水,救生课实用又有意义。不仅孩子需要学习,大人也应该掌握。教练们的讲解很生动,希望学校也能开设这么生动有趣的实践课。

  小记者朱瑾芊说,通过这节课学会了抱着薯片漂浮。“开始很紧张,但是多试几次,放松心态,发现自己真的能露出头部浮出水面,真的很奇妙。”

  小记者刘杜渝在教练的帮助下,学会了用竹竿施救和矿泉水瓶自制“救生衣”。

  通过参加活动,使小记者们认识到了溺水事件的危害性,懂得了生命的珍贵。大家纷纷表示,不仅要时刻铭记“安全在我心中”,还要做防溺水安全教育的“使者”,帮助同学、家人以及身边的人,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

2021年7月15日 星期

第16版:校园小记者 上一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