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2日 星期
居在咸宁
孟庆忠(温泉)

  二十年前,我以一个外乡人的身份步入咸宁,在那满是泥泞的临街小巷租了一间二居室民房,算是在咸宁安了一个家。

  那时的咸宁,除了几条窄小的街道,就是低矮的民房。满街之上,看不到一丝都市的气息,仅有的几条街道,也都是坑坑洼洼,破烂不堪;鸡鸭满街、车辆行人乱行;杂乱无序的环境,倒像是一个乡镇,临街最高的楼房也就五六层。

  那时候,能够知道咸宁这个城市的人,大概除了本地的居民,外地人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而我之所以在那个时节来到咸宁,一来是因为我个人的原因,二来因为我需要在这里完成一个公司的外派项目。

  不知是由于我到来的时机太好,还是中国改革的浪潮涌向了咸宁,在我来后的不久,咸宁就开始大兴土木。首先在城市改造建设上,开始拆除老旧、危破的房屋,大力发展电力建设,根治城市乱搭乱建形象;同时拓宽和新建城区道路,合理规划布局,注重城市基础建设和民生建设。

  到2004年底,咸宁已经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城镇发展网络,确立起以咸宁市区为中心的市域城镇体系。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1平方公里,拥有城市人口96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37%。

  合理的布局、良好的开端,给了咸宁城市发展极大的信心。到咸宁定居的人员也日益增多。2007年,随着武汉1+8城市圈的建立,咸宁仿佛在一夜之中,寻找到了更广阔的方向:要建设美丽的城市,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建设上,必须与环境、生态、民生和经济相结合。

  2008年,咸宁市开始瞄准城市定位:咸宁,不应是一个只拥有钢筋水泥丛林的城市,而应当是一个绿树成荫、天蓝地净、鸟语花香、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都市。

  绿色,对一座城市而言,不仅意味着灵性和美丽,更代表着活力与希望。

  自2008年开始,咸宁便依托本地自然资源,提出以旅游为发展方向,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实施旅游、绿化、经贸于一体的城市战略新思路,并于2009年11月,成功举办了中国·湖北咸宁首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当年就取得了不错的旅游经济收益。

  为了将城市发展不断深化,倡导以旅游搭台,经贸唱戏,不断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到咸宁开办工厂,咸宁在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的同时、还重点加强了城市文明卫生建设,对城市卫生及不文明现象进行纠正和规范,全面提高市民整体素质。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咸宁市的城市建设成倍增长,截止2020年底,咸宁全市城镇建成区绿化面积1181公顷,公共绿地面积516公顷,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7.7平方米。市区园林绿地面积99公顷,绿化覆盖率为25%,人均拥有绿地面积9.58平方米。先后建成岔路口转盘、一号桥头小游园、行管局小游园、咸安桂花广场和人民广场等街头景观、小游园和城市广场20余处。

  辛勤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咸宁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咸宁,高楼林立、树木参天、处处都呈现出一片绿色的生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7天;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97.2%,一大批园林式单位脱颖而出,先后有132家单位被命名为园林式单位,达标率56.1%,市民参与植绿护绿的热情高涨,“绿化进社区、绿色进家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植绿护绿成为潮流和时尚。

  2013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19年,咸宁再次蝉联“国家园林城市”这一荣誉称号。

  可持续性的发展,城市的日新月异,随着咸宁市梓山湖康养新城的建成,咸宁已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小城,一跃成为闻名全国的“香城泉都”,成为了武汉的城市后花园。

  平坦宽阔的马路、干净整洁的街道,白天秩序井然、夜晚霓虹璀璨。新能源充电桩随处可见……对于突飞猛进的城市绿化、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感触最深的还是市民。

  如今,放眼咸宁,城在绿中,路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穿行其间,犹如置身一座大公园。无论走在咸宁城市的那个角落,都会让你有一座置身大自然的感觉。

  春来折笋、夏游溶洞,秋赏桂花、冬泡温泉。那种四季的轮回、那种置身大自然的美境,如果不是居住在咸宁,你又怎么能感受得到呢。居在咸宁,不敢说是一种享受,但一定是一种幸福。

2021年7月12日 星期

第13版:花海泉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