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咸安区汀泗桥镇黄荆塘村,满眼都是成片的茶山,梯田式的茶园犹如浪波层层翻滚,绿油油的茶叶泛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
这个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的茶叶专业村,全村420户中的359户加入了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办起了茶叶加工厂,村民人均年收入从4000元增加到8000元。黄荆塘村成了全市有名的产业致富村,也成为咸宁市乡村振兴、精准扶贫重点示范片区。
因地制宜,敲定一个产业
过去,黄荆塘村荒山满荆棘,山坡没价值。村委会门前公路是咸安到嘉鱼的老路,咸嘉公路改道后无人问津。“农民出路在哪儿?”村支书陈学友陷入沉思。
2013年,咸宁市制订“百亿茶产业”发展规划,作为老茶区的咸安,也根据自身优势推出茶叶村建设项目。这为黄荆塘村打开了产业发展思路。
“黄荆塘村山水资源丰富,当地又有种茶历史。做茶叶文章,或许可行!”陈学友说,他请来专家对村里的资源进行考察论证。专家认为,黄荆塘村生态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田地土质肥沃,富含有机质,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可以发展茶叶种植。
这坚定了陈学友的信心,他先后组织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前往浙江、新洲、英山等茶产业发展优势区参观学习,村“两委”最终描出发展蓝图:打造茶叶专业村。
干部带头,形成一股合力
2013年底,村里开始启动茶园建设。陈学友带头率先开垦出100亩茶园,并要求党员和村组干部带头种植茶树,党员每人至少种10亩,村干部每人至少种50亩,栽种“中茶108号”“金观音”“黄金芽”等优良知名茶叶品种。
村组干部和党员的工作好做,群众的工作却很难开展。毕竟茶叶的培育期需要五六年,农户把自己的田地腾出来种植茶叶,这就意味着多年后才有收益。该村十组的一户陈姓村民起初就坚决不同意,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未果。
“能不能放弃这一户?”有村干部气馁地说。“不行!一定要把他的工作做通!”陈学友坚定地说。陈姓村民的7亩田地正好位于茶园的核心区,如果他不同意,不仅影响茶园的整体美观,而且对其他农户也会产生负面影响。陈学友连续三天晚上到陈姓村民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使他加入了合作社。
在村组干部和党员的带动下,村民纷纷腾地种茶,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4000多亩,茶园规模初现雏形。
2017年,村里组织成立了黄荆塘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又流转村民1200亩林地兴建集中连片的茶园,同时争取各方资金,建起了茶叶加工厂。另一方面,与川玉茶、罗针茶等知名茶叶加工企业洽谈,实现了茶叶的栽、管、采、收、销,一条龙服务,让群众利益得到保障。
资源整合,打造田园综合体
在黄荆塘村党员干部的带头发力下,全村一鼓作气发展茶园6000多亩。既有规模、又具特色的黄荆塘村的茶产业发展之路,成为全市亮点,并迅速在全省打响。该村先后被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湖北省绿色示范村”“湖北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等殊荣。
名气起来了,该村在抓茶品牌、茶质量的同时,搭乘政策东风,积极对接、争取“美丽乡村建设”“四好农村路”项目等,对茶园配套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做“茶旅融合”文章。
而今的黄荆塘村,围绕“宜品、宜养、宜游、宜娱”特色,充分利用万亩茶园的恢宏气势和优美环境,发展集采摘、体验、加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茶旅文化田园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