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学生眼中的榜样,以身示范引导学生;又是同事眼中的“工作狂”,能力强,吃苦耐劳,工作干劲十足;同时,他还是很多企业青睐的业务能手,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是企业科技发展的把脉者。他就是咸宁财税会计学校(咸宁职院中专部)老师兰希园。因其突出的工作表现和优秀的教科研成果,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典型,全国仅50人入围。
◆以身示范的引导者
兰希园出生在江西的一个农村家庭,父亲爱动手,碾米机、拖拉机的维修更是不在话下,从小受父亲的耳濡目染,兰希园对机电维修感兴趣。中考结束后,兰希园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江西一所中职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兰希园各方面表现突出,还被保送上大学。经过不懈的努力,大学毕业前,兰希园的学习成绩进入了年级前5%。
2006年兰希园进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当了一名数控专业教师。原本打算学一门生存的技术,没承想当起了老师。每天和学生打交道,兰希园经常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大家好好学习。在他的引导下,每年班上都有一半以上学生通过技能高考进入大学深造,一部分优秀学生进入企业成长进步很快。
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兰希园勤于思考,善于动手钻研。同事家有一把椅子连接板断了,找到兰希园。为了加固,兰希园通过增加一块10mm钢板来增加受力强度,并用钳工设备进行加工,最后用螺栓进行连接并坚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利用寒假时间,把这次修复老板椅技术写成了科技论文,公开发表在本科学报上。同事曾戏称他“小题大做”,也很敬佩他的钻劲。
看见路边园林工人修剪桂花树效率低,于是兰希园就设计简图,撰写专利方案,2015年8月成功获得《桂花树修剪造型机》专利的授权。
兰希园爱钻研、爱学习,为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学生刘伟毕业进入苏州一家企业,工作一个月就被提拔为技术员。“兰老师就是我们的榜样,无论什么工作,要干一行,专一行。”刘伟表示兰老师以身示范,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深入企业的把脉者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学生培养的目标是“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的高素质一线劳动者。因此,专业课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1年暑假起,兰希园开始进入本土多家企业顶岗实践。因暑期时间短,企业没有安排具体的工作,兰希园就每天去车间看工人操作,勤奋好学不畏艰苦的态度感动了企业,有工程师提出能否研究起重机小车轨道接头连接问题,是否能通过焊接接头减轻或消除小车通过轨道接头处的振动。 兰希园二话不说答应了。
回到岗位上,兰希园查阅技术资料,试验,经过近半年的深入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环V坡口,实现轨道窄缝焊接,将原来的15到20mm缩短为2到3mm,不仅降低了焊接难度,还降低成本40%左右,实现了节能减排。
轨道焊接项目经过8年多的研究,产出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围绕这一技术,兰希园前后撰写并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了6篇科技论文。2015年12月《一种起重机轨道窄缝焊接坡口》获国家专利授权。从此找兰希园担任技术顾问的企业络绎不绝。
兰希园说,这些研究让他对最新的技术和企业最需要的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让他更坚定了进企业的想法。服务企业的同时,掌握行业动态,更好的服务课堂教学,实现双赢。
◆潜心教研的追求者
自己从企业学,那如果学生提前进企业学,是不是能更好更快的适应市场用工需求呢?兰希园认为,职业教育紧密贴近生产和科技才能有发展,教师则必须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实践能力才能够培养合格的一线劳动者。
在2012年,兰希园提出让学生毕业前去企业参与生产两个月时间。说到做到,兰希园跑了几十家企业,终于找到合作企业。他组织学生轮流进厂实习,根据企业的产品图纸,每周进厂给学生上课,指导学生看图纸、操作。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校的美誉度也随之提高。
兰希园的这种工学结合的做法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及教育专家的认可,在“淡学旺工”之时,组织学生进企业,已经成为常规化操作,每个中职学生除了参加校内的实训课,都有机会进企业实践生产。
也是这一年,兰希园依据这种工学结合的做法,撰写的论文《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的专业建设方案与途径研究》获省优秀论文二等奖,该专业也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
现在的兰希园身兼数职,学校数控专业教研负责人,企业的科技发展部长。他说,成功源于兴趣和不懈的付出,科技日新月异,学习不止,才能走出“双师型”特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