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它篇幅虽短,但内容却极其丰富,通篇只1229个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学记》指出,教学之所以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是由于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教师总是照本宣科,让学生呆读死记,上课满堂灌,急于赶进度,不考虑学生学习能否落实和巩固,不注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这些做法是违反教学规律的,只会导致学生厌恶学习,埋怨教师,视学习为畏途。
启发性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做到“顾其安”;主张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做到“由其诚”;主张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做到“尽其材”。《学记》总结到“故君子之教,喻也。”即有经验有修养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要点:一是“道而弗牵”,对学生要积极引导,但不牵着他们走,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这样能让使师生关系融洽。二是“强而弗抑”,要严格要求学生,不断勉励和督促他们,但不施加压力,这样他们就不会对学习感到畏惧。三是“开而弗达”,即开个端绪,开启学生的思路,但不把道理和盘托出,让他们自己去钻研,这样就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道”“强”“开”,而“弗牵”“弗抑”“弗达”才能达到“和”“易”“思”的效果。
现代教学中,启发诱导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师该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呢?
“启发”包括教师的“启”和学生的“发”两方面。为使学生能“发”,“发”得到位,教师要在“启”字上下功夫。
第一,应重“导”而非“牵”。不少教师为了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或者因为不相信学生能力,课堂上总是牵着学生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通过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第二,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启发式教学应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变为主动有趣的。
第三,应注重“启”在关键处。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的作用。在学有困难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拔,使其茅塞顿开,做到“启”得有方,“发”得到位。
(咸宁市实验小学 方如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