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婆婆,您今天感觉如何,站起来动动腿看一下……”采访陆波时,他正在康复理疗室中查看病人情况,为病人针灸。见记者来访,这位朴实的青年医生说的最多的就是,我感觉自己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做的都是一个医生的本质工作,平凡而普通。
■刻苦钻研 医术精益求精
2000年,风华正茂的陆波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北中医学院毕业。毕业后的他,并没有选择直接进入医院上班,而是先后做起医药代表、中医理疗仪器代理等多份工作。在不断的尝试中,陆波充分运用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系列中医学知识,为每一位客户尽力普及中医中药学识。
2008年,咸安区中医医院北门分院因发展需要,开始对外招贤纳士。满怀抱负的陆波得知这一消息,立刻前往应聘,被医院直接录取。正式成为咸安区中医医院北门分院康复科的一名主治医生。
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刚踏入工作岗位的陆波很快就感觉自己在康复知识和治疗经验方面的不足。特别是一次对一位骨癌患者的漏诊,让陆波至今深刻警醒自己,在工作中一定要细致再细致。
陆波说,虽然患者的病情并不是自己造成的,但此次事件,让他深感自己知识面不够,工作中经验不足。为此,他在工作之余,每天坚持阅读中医经典著作,不断加深对中医经典的理解和感悟,并结合临床进行探索。每当医院邀请上级医院医生前来坐诊时,陆波不论自己当班还是不当班,都坚守在医院工作岗位上跟随专家教授随诊,学习专家的特色疗法及治疗经验。2016年,因工作表现突出,陆波被医院选派前往武汉市第四人民医院疼痛科学习。在这里,陆波如鱼得水,每天废寝忘食,不断吸收专业知识,积累经验。回归后,陆波仍保持不断学习的好习惯,经常外出参加各类中医康复科年会和各类学术会议。
■坚守医德 热心服务患者
相对于医生的治病救人,保护生命安全,康复治疗师关注的则是在患者生命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如何进行病人功能恢复?
陆波几乎每天都在思考这些问题。在该院康复科,需要做康复治疗的老年人患者众多,他们所面对的身体现状几乎“千篇一律”,基本上在言语功能,又或是肢体活动功能等方面存在着困难,但是同样的一套方案未必适用症状相同的两个人,陆波就通过对不同患者的了解和观察,细细思忖,制定出一套有助于他们康复的针对性训练方案,解除或减轻患者病痛,给予他们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和生活的希望。
在陆波从医的11年中,他从来不为病人开大处方,不为病人做无谓的检查。每当遇到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他总是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治疗;对心理负担较重的患者,他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主动与病人交朋友,耐心进行心理疏导;在病人康复治疗期间,陆波总是千方百计为病人节省医药费,能不检查的项目,决不给病人检查,能用便宜的国产药,坚决不用昂贵的进口药。他总是说:“作为医生,无条件为病人提供最好的服务,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一个病人康复了,一个家庭就完整了。”
这种对仁心仁术的坚守,让前来就医的患者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很多经过他治疗的病患都成为了他的铁杆粉丝,介绍很多自己的朋友、邻居来找他看病。
■无私奉献 长期坚守一线
“周爹爹,你脖子好些了吗?”“王大娘,你的腰这两天怎么样?”“李大爷,你的脚关节还痛么?”在陆波的诊疗桌子上,有一个患者档案记录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患者的就诊次数、患病原因、诊断处方、治疗效果等等。对于每位前来寻他就诊的“老”病患,陆波总是能准确地说出他们的病情。
11年来,陆波每天上班就是忙着询问、诊断、开单、诊疗,有时水都没来得及喝上一口,除了坐诊外,他还有查房、治疗、下乡看诊、值班、为每位病患悉心书写病历等多项工作。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他甚至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妻子父母家中代为照管。
“只要医院和患者需要,不管白天黑夜,陆波总是随叫随到,任劳任怨……”该院康复科主任杨伟告诉记者,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治未病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前来医院康复科就诊的患者也日益增多。由于医院人手有限,每位医生平均每天每个人多则要接待70余人,少则也有四五十人。康复科常常出现医生人手不够用的时候,每当此时,在家休息的陆波总是毫无怨言的赶过来,为一个又一个患者服务。
11年来,陆波用医术加仁心救助了一个又一个患者,为他们减轻病痛。他在患者康复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努力,超越自我,用一点一滴的心血和汗水,诠释了一名医生的使命和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