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三尺法台,审理千般纠纷;一座天平,护佑万家安宁。为展现近年来咸宁法院突出成绩,发掘先进典型和事迹,弘扬法院文化,展示法院形象,今年1月至2月,市中院组织举办了“法院人风采”征文活动。全院干警热烈响应,踊跃投稿。组委会共收到征文56篇。从一篇篇朴实无华的来稿中,我们看到咸宁法院人司法为民守公正、定纷止争促和谐的初心,看到了忠诚无悔、无私奉献的赤诚。他们的事迹平实、真切,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他们的事迹感人肺腑,启人心扉,动人情怀;他们的事迹可亲、可敬、可学。为宣传先进,在全市法院系统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本报从即日起开辟“法院人风采”专栏,刊发部分优秀来稿,敬请关注!
老沈不老,年方四十八。他叫沈朝明,是市中院民三庭的一名法官。因24年默默耕耘在审判一线,资格老能力强,大伙尊称他“老沈”。
印刷工人转型
“朝明,明天去地区印刷厂报到”。1991年夏的一天, 20岁的沈朝明听到父亲带给他的这个“好消息”后开心地笑了。1991年至1992年3月,作为咸宁师专中文系毕业的高才生,沈朝明在印刷厂从事胶印工作。因害怕青春消磨在机器轰鸣中,一年后沈朝明停薪留职,南下打工。1994年10月,沈朝明重返印刷厂上班。而此时,他遇上了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大事----全国政法系统增编补员。
“法官是干什么的?自己能考上吗?”就在沈朝明忐忑不安时,父亲的一句“如果你想当法官就去考,大不了从头开始,有什么可怕的。”打消了他的顾虑。
沈朝明报了名,并领回了三本厚厚的复习资料。因备考时间仅有一个月,除了工作,其他时间老沈全都用来学习。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被他一个个攻下,厚厚的法律书籍逐渐“变薄”,12本学习笔记密密麻麻记满权利义务关系、法律条文解析......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通过努力沈朝明实现了从一名普通工人向法官的华丽转身。
蓄力厚积薄发
1995年3月沈朝明正式到咸宁中院报到,被安排在民二庭做书记员。3个月后又被调整至刑一庭做专职书记员。刚到刑一庭,沈朝明就遇上了“严打”,承担庭内大部分案件的记录工作。1995年的一起骗取出口退税案,9名被告人,连续七天提审,每天到深夜,提审笔录足足整理了3大本材料纸。沈朝明白天忙完工作晚上还要学习法律专业知识,研读其他法官的裁判文书,学习他们的办案思路和叙事说理的技巧。在1995年至1999年的这4年里,沈朝明研究完二百余份裁判文书,做了5本学习笔记。
1999年时任刑一庭庭长的江民给了沈朝明一个故意伤害案,要求他来办理。沈朝明认真梳理案情,锁定证据,凭着专业的法律素养和过硬的文字功底,他对关于被告系“防卫过当”,应处10年有期徒刑的认定得到了庭长的认可。案子宣判后,被告人没有上诉,检察机关未抗诉,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2014年刘汉、刘维特大涉黑案在咸宁中院公开审理,此时的沈朝明也由小沈变成了老沈。由于刑事审判经验丰富,沈朝明被指令担任刘维等人一案的合议庭成员。该案涉及9个命案,12名被害人,案情复杂,犯罪事实较多,因介入时间短,沈朝明一面负责9件附带民事案件的审理工作,一面加班加点阅卷,熟悉案情。该案开庭十四天半,合议庭成员白天开庭,晚上总结当天开庭情况并制定第二天的庭审方案。庭审一结束,合议庭成员就投入到审理报告和判决书的草拟工作中。刘汉、刘维特大涉黑案的审理获得了中央政法委和上级法院的充分肯定,刘汉、刘维案办案团队被评为CCTV2014年度法治人物。
丹青书写正义
沈朝明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这得益于当年在印刷厂工作苦练的结果。到法院工作后还是喜欢写写画画。他说,书法能静心养气,法院工作任务繁重,文书写到头昏脑涨的时候也全靠写字平复心情。 为明心志,沈朝明还特意写了一副“淡泊明志 自强不息”的书法条幅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
时间一晃到了2018年3月,沈朝明已经从事刑事案件审判工作23年。这一年,咸宁中院为落实司法改革,着力提升司法能力,组建专业化审判团队,沈朝明主动请缨到审判任务繁重的民事审判团队。他说:“民事审判工作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只有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它,才能不辜负这身法袍和这枚法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