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 星期
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
湖科释放产业发展动能

  近年来,市科技局在全市建立高校精准对接机制、鼓励全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湖北科技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深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与途径创新,推进产学研协同共建;从校地共建智能机电产业研究院到与高新区联合实施“百名青年教师下基层,百名高管上讲堂”双百工程,学院掀起了创新热潮,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释放出产业动能——

  2012年,湖北科技学院专利申请数仅3件,专利授权数仅2件;2018年,湖北科技学院专利申请数增长至254件,专利授权数增长至14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0件;学院实现横向合作项目36项,到账经费近1000万元……

  理顺机制,学院涌现“创新潮”

  在2011年更名以前,湖北科技学院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经济发展直接相关性不高,存在重学术论文、轻成果应用,熟化成果供给不足的问题,整个学院只有三件实用新型专利。

  2014年,湖北科技学院成为湖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学校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实质阶段。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服务区域发展,学院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新思路,围绕全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鼓励学校老师从搞基础理论研究中走出来,主动与企业对接,开展应用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投入到咸宁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

  为规范学院成果管理,鼓励发明创造,保护成果研发人员合法权益,促进成果转化,湖北科技学院制订和完善了《湖北科技学院专利管理办法》《湖北科技学院横向项目管理办法》和《湖北科技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

  “一个发明专利,市科技局和学校的配套奖金加起来可达3万元;一个实用新型专利,可奖励3000元;一个外观设计专利,可奖励3000元;科技成果转化资产处置的收入扣除资产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后的现金收益,其70%-99%归成果完成人……这些文件的出台让全校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大大提高。”湖北科技学院科学科技产业管理处处长陈洪国介绍说。

  从2012年开始,学院还增加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管教师申报实用新型专利还是发明专利,学校每年都会投入专利申报和维护经费,从最初的3万增加到了2017年的100万。学校还引进了一些有资质的专利申报机构,全程代理专利申报,让老师全身心投入创新之中,没有了后顾之忧。

  搭建平台,校企成功“联姻”

  尽管学院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工作有了大幅增长,但总体转化率偏低,转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科技成果不走出实验室,不变成现实的产品和产业,永远都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法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而我市大部分企业属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一边是科技成果“待字闺中”的高校,一边是“嗷嗷待哺”的企业,为解决“供”与“求”的矛盾,市科技局一面在全市营造创新氛围,理顺创新机制,搭建创新平台,“推着”企业去创新;另一方面,市科技局在深入企业的过程中,及时搜集一些技术需求提供给高校,拉着高校去创新;市科技局还应企业之邀,经常组织高校老师到企业“上门送诊”,带领企业赴高校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寻找合作项目,让好成果“落地开花”。

  围绕咸宁市机电产业,湖北科技学院成功申报了3个省级应用平台,分别是湖北省校企共建电机与控制系统研发中心、电机与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智能机电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桂花产业,学院成功申报了湖北省芳香植物工程技术中心;围绕咸宁市产业特点,学院还成立了一系列市级研发平台,如文化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桂花产业技术研究院、非动力核技术产业研究院、咸宁市药物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咸宁市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余个平台,同时与190余家企业成立了机电产业联盟,与40余家企业成立了桂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平台共建、人才共用、成果共同转化,大大提升了咸宁市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数据传递着湖北科技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的坚实足音:2018年,学院积极争取各地科技系统的支持,主动组织团队走出校门对接企业,实现横向合作项目36项,到账经费800余万余元。全年完成专利申报256件,其中发明专利130余件。

  “机电产业联盟有190多家企业加入,企业里会不断提出一些技术需求,学院老师开展有针对性的研发,智能机电产业研究院每年专利申报数近100个。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则以发明专利为主,每年发明专利申报量占全院的20%-30%,授权量占全院的30%。”陈洪国如是说。

  湖北科技学院还充分发挥学校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信息丰富的独特优势,在2016年出台了“百名青年教师下基层,百名高管上讲堂”行动计划,积极推动青年博士下沉基层,服务基层,推动科技成果大转化;同时聘请企业高管走进高校,走上讲堂,讲解企业创新创业实践,推进学校与经济社会的全面互动合作。

  “专利是一个纽带,你没有专利发明,就没有成果转化。你申报的专利技术再多,还要企业用得上。我们的双百工程就是要让老师的研究要针对性,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地方经济发展深度融合。”陈洪国说。

  从2016年开始,湖北科技学院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企业技术需求,动员、鼓励校内博士积极对接企业,于2017年安排10名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校企科技合作;2018年,又增派26名博士到企业服务;另有6名企业高管接受湖北科技学院校聘任,担任学校的产业教授,10位企业家受聘担任学校的创业导师。

  筹建基地,知识产权深入人心

  2016年初,湖北科技学院开始筹建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咸宁)基地,开通了全国知识产权培训远程教育平台湖北科技学院分站,利用平台开展了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基地图书资料库建设,成功申报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推进工程项目一项(“专利质量提升及校企深度融合有效途径探索”),获项目经费10万元。

  2017年4月28日,湖北省知识产权局为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咸宁)基地授牌。湖北科技院利用基地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知识宣传和培训,举办“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活动,发放知识产权报300余份,提升了大、中、小学生和学校老师的知识产权意识;邀请省知识产权局、市知识产权局专家到湖北科技学院做专场知识产权宣传报告;通过省知识产权局邀请百格专利合伙人、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总经理倪娅女士来湖北科技学院作生物医药行业知识产权挖掘和保护的专场讲座……

  为鼓励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湖北科技学院还通过聘请教师现场授课和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开设《知识产权概论》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初步》两门选修课,2017年,选修学生达121人;2018年,参加选修学生达227人学者。

  2018年,学院安排专人参加专利工作会议;申报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推进工程项目1项,经费3万元;组织申报了3项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项目;开展知识产权培训5场,为推动我市专利和知识产权工作进步、企业技术创新和专业人才支撑提供了强大动力。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不断激发高校创新创造热情,全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我市专利技术开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湖北科技学院也从最初的“待字闺中”终于破茧成蝶,完善了办学功能,提升了办学水平,实现了跨越发展。

  (记者 杜培清 通讯员 田丽)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

第12版:创新咸宁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