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改革开放后,咸安区首批下海从事苗木产业的弄潮儿;他是卖苗木时,还自带手绘效果图的“业余画家”;他是花甲之年,还在市场辛勤打拼的企业老总;他就是湖北泽福园艺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代松。
初见朱代松,是在他位于咸安区横沟桥镇鹿过村的园艺苗圃基地里,中等身材,黑红的皮肤,站在园艺苗圃基地里,他笑容满面地回忆起自己半辈子与苗木打交道的创业史。
蛰伏——苦学苗圃种植业务
1983 年,年方26的朱代松进入咸宁地区林木种苗场上班,每月工资37 元。这是改革开放之初,此时的神州大地一片春意融融,市场经济的种子正在人们头脑中萌芽。如何在改革大潮中建功立业?朱代松和许多当时的年轻人一样,怀着创业梦。
在当时的市场上,一棵广玉兰可以卖到27元,相当于朱代松大半个月的工资。要是有一方天地,能让自己在苗木产业上大施拳脚就好了,抱着这样的念头,朱代松积极学习苗木培植业务,成为了单位的业务骨干。
突破——敢为人先勇挑大梁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1984年,地区林木种苗场号召鼓励干部职工合伙经营或个人承包。就在许多同事犹豫踌躇时,朱代松站了出来要求承包经营,自负盈亏。成为当时咸宁地区第一个从事苗木经营承包的人。
自负盈亏——看上去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却是摸着石头过河。员工的工资、办公经费等所有开支都归自己负责,稍有不慎,不光挣不到钱,还会遭来非议和质疑。此时的朱代松,肩头扛的不光是总经理的光环,更有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
成功——诚信创新打开市场
为打开苗木销售市场,朱代松冥思苦想,决定以自己较好的绘画功底为优势寻找突破口。在很多园林工程的的招投标中,他免费为业主单位做绿化设计图,得到了甲方的认可,屡屡成功中标。
做市场,除了要创新,还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2012,武汉某疗养院有笔园林绿化业务,要求施工单位在15天内做完整个大院的绿化工程且保证植物全部存活。如此艰难又紧急的任务让武汉很多大型绿化工程队伍望而却步。朱代松了解情况后,毅然接下,他带着自己的队伍吃住在工地,不分日夜地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原本计划15天的工程,提前2天竣工验收,业主也十分满意。
感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从事苗木产业近四十年,朱代松从最初承包苗木场,到后来自己经营多家苗木公司,到建成四个苗圃基地。凭着创新精神和踏实的态度,公司业务迅速发展,从最初每年几万元利润,发展到年利润三百余万元。
如今的朱代松60有余,本该颐养天年的他还奋斗在苗木基地。在他嘴边常挂着一句话“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对于如今的好光景,老朱也是充满了感激。并向记者展示了自己闲暇之余创作改编的一首歌曲,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声……
习主席的话我最爱听,
千言那个万语哟暖人心。
反腐倡廉,
引领新常态,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谋发展 。
哎……
好像那,
久雨后出来的(哟)太阳天(喽),
照耀着万物生灵笑盈盈(呀) 。
习主席的指示激励着我(哟),
我干起了事业精气神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