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里,过年就是鞭炮、新衣还有压岁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奶奶给的压岁钱。奶奶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女人,裹着小脚,一身深蓝色的棉布衣服,手里拿根拐杖,走起路来颤巍巍的样子。她有一方手帕,平日里的零钱用手帕包裹着。给我压岁钱时,她将手帕一边一角慢慢打开,似乎在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我眼巴巴地望着手帕中心那朵她亲手刺绣上去的牡丹花,心想着拿到钱买点馋嘴的零食。她照例是要说上几句的,教导我用功读书,不要乱花钱,买点文具书本。那个时候的压岁钱,十块二十已经算是很多了。
如今我过了而立之年,奶奶已早不在人世。腊月二十九,我带着新婚妻子回家过年。按照老家的风俗,年三十中午吃团年饭之前要上山祭祖。父亲早早地准备好了铁锹、扁担、柴刀和挑土用的竹篮子。祖父和曾祖父过世时候还是土葬。父亲用柴刀砍去坟茔上的杂草和小树,我则在不远处择一地掘取干净的泥土覆盖在上面,并一锹一锹地将土拍打坚实。新土覆旧土,有万象更新的寓意。父亲对我说,年年如此,这是子孙的责任。往后除非我不能动了,那之后就是你们的事了。五岁的侄子一旁玩耍觉得新奇,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父亲对他做了个收声的手势。“嬉闹是小孩子的天性,但是在祖坟祭祖要对先人心存敬意不可大声喧哗。”父亲一把抱起他,声音温和而又慈祥。小家伙瞪着大眼睛,似懂非懂看着爷爷。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还不明白得慎终追远的意义,但从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中似乎学到一些道理。
祭祖回来,母亲和姐姐早已将一桌丰盛的团圆饭准备好。1987年仙桃市撤县改市,由原来的沔阳县更名为仙桃市。在仙桃,家家户户团年饭桌上少不了著名的“沔阳三蒸”,即蒸鱼,蒸肉,蒸菜。一桌共有12道菜,俗称“十二碗”。只有在节日和接待重要宾客时,仙桃人才会做“十二碗”,以示隆重。每次团年饭,母亲总会给我们讲一些从前的故事。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条件艰苦,人们过年的饭桌上只有蒸野菜,“糠巴巴”(用糠和成的饼)。红薯土豆算是很好的粮食。家里没有钱,连盐也买不起只好用海带来替代。一家人围桌而坐,母亲不禁颇有感慨。我明白母亲的意思,她是一个勤俭持家的人,一粒米饭掉在地上也要捡起来,一张纸、一根针舍不得丢弃。如今生活富足,一家人团团圆圆就是眼前莫大的幸福。
年初四,我和妻子准备返程回咸宁。临行前,父亲将家里的土特产和母亲做的拿手小吃搬上车,母亲在一旁拉着我的手叮嘱我。儿行千里母担忧。虽然我已成家立业,在母亲眼里我永远还是个孩子。以前我总觉得母亲絮絮叨叨尽说些大道理,直到如今我才明白作为父母的良苦用心。
车子渐行渐远,拐过路口我看见父母亲还站在家门口望着车的方向。在目光所能及的地方,父母用言传身教来教育我;在目光所不能及的地方,父母身上淳朴善良的品质始终影响我。无论我走多远的路,我的根始终在这儿,这里有我的父母,有我儿时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