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85后,却甘愿放弃安稳的城市生活,回到家乡当农民;他从事的是最基层的农业,却没有停止过创新;他不善言辞,聊起“三农”却滔滔不绝。他就是咸宁福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聪。
放弃稳定工作回乡创业
深秋的鄂南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11月8日,咸安区向阳湖镇宝塔村9组的香菇基地更是一片繁忙景象,村民周建山和工友正在采摘香菇。不远处,基地负责人黄聪正在查看香菇长势。
黄聪今年30岁,咸安区向阳湖镇宝塔村人。中专毕业后,黄聪在咸安区某机关单位做后勤,收入稳定,却始终找不到归属感。2010年底,回乡过春节的黄聪得知家乡有大量田地抛荒。原来,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来的老人随着年岁增长,渐渐失去劳动能力。这一信号既刺痛了黄聪,也让他觉得正是创业的好时机。
2011年初,不顾家人反对,黄聪毅然辞职回乡。当年,他流转土地100亩,种植菜薹、辣椒等露天蔬菜,竟“初战告捷”。后来,为了扩大规模,他拿出全部积蓄,找亲友借来70多万元,又向银行贷款50万元。到2014年,水稻和蔬菜的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
播种、引水、察看长势、病虫害防治……农忙时节,黄聪每天起早摸黑“泡”在田间地头,有时一天只顾吃上一顿饭。蔬菜丰收了,不能坐等烂在地里,黄聪又前往武汉、长沙等地寻找销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黄聪与武汉白沙洲市场的刘姓蔬菜批发商达成合作协议,解决了后顾之忧。
转变发展模式抵御风险
一季蔬菜、一季水稻,经过几年的精耕细作,黄聪的付出回报不断,他陆续还清了所有债务。可是还来不及沾沾自喜,2016年,受外地蔬菜市场的冲击,本地蔬菜价格一路走低,黄聪栽了个不小的跟头。好在这一年他尝试了稻田养虾,水稻和龙虾双丰收。
虽然这次有惊无险,却给了黄聪一个很好的警示:“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筐里”,得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走综合开发的路子,最大限度发掘土地潜力。今年1月,黄聪的咸宁福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2016年下半年,黄聪趁着农闲前往随州考察后,决定引进花菇种植项目。今年9月底,公司向随州当地企业订购的20万筒花菇棒被运回宝塔村。为了学到技术,黄聪花高薪聘请师傅到基地指导;为了保障花菇的品质,他赶制出150多个出菇架。11月初,花菇棒被上架晾晒后开始出菇。经一番宣传,出菇第一天即有100多人前来采摘。“第一批平均每天可以产一千斤左右花菇,第二批是高峰期,可以销往咸宁当地的商超,或销往武汉白沙洲市场。”黄聪介绍。
种植花菇只是尝试之一,同步推行的还有反季节蔬菜大棚。“我打算种一季洪山菜薹,再尝试种植热带水果。”黄聪告诉记者。
反哺家乡带动村民致富
20万筒花菇,100多亩反季节蔬菜大棚,300多亩再生稻,1000亩稻田养虾,300多亩特色果园……经过不断摸索、尝试,黄聪的“农业王国”布局已然形成。
流转土地、引进菌种、道路硬化、人工成本,哪一项都少不了资金投入。“农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前期基本上都是在不断烧钱。”聊起创业,黄聪坦言压力无处不在。好在去年和今年龙虾的行情都很好,极大弥补了资金的短板。“我还年轻,何不多去尝试?”黄聪表示,要想建设好家乡,就要舍得一身剐。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义无反顾走下去。
支撑黄聪走下去的,除了建设家乡的心愿,还有一直默默陪在他身边的乡亲。“我这老头子做不了重体力活,在花菇基地做一天事还有120元工钱。”村民周建山说。黄聪告诉记者,为了配合花菇的采摘时机,乡亲们每天天未亮就赶到基地开始忙碌,令他十分感动。
据悉,去年和今年,黄聪的基地共带动27户贫困户脱贫。而下一步,他的目标是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
说起公司未来的发展,黄聪思路清晰:“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力争把基地打造成种植、养殖、旅游休闲、观光、餐饮为一体的绿色生态乐园,让越来越多的人吃上新鲜、放心的蔬菜和特色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