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7日 星期
在疼痛中呐喊的女诗人
——通城肢残女青年丁红燕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记者 原子

  钟祥脑瘫女诗人余秀华也许你不会陌生,她的一首爱情诗《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爆红全国。在我市通城县,也有这样一位身残志坚的女青年,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笔耕不辍,出版个人诗集《为希望开一扇窗》,唱出了一曲自强不息的赞歌。

  “病魔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我要拿起笔书写我的内心世界,用诗歌为自己打开希望之窗。”

  9年来,丁红燕辗转于床、椅、几间房,狭窄生活空间如疼痛般让她喘不过气,以至于她努力想为希望开一扇窗。暑去寒来,她将一个个日子融进书里;夜深人静,她写下一行行文字,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渴求和憧憬。那跳跃的文字是一个个怒放的生命,在灿烂的阳光下尽情舞蹈。

  1 一只来不及飞舞的蝴蝶

  “你是春天里一只受伤的蝴蝶,在这个早到的雨季‘来不及飞舞’。那些欢声笑语离你远去,那些荒凉冷寂向你扑来,你沉重的翅膀在风雨中挣扎,直至筋疲力尽。蜜蜂来过,只是粘贴了你的渴望;小鸟来过,只是译录了你的心声;鲜花来过,只是复制了你的憧憬。为有爱,如阳光,让你的生命一天天还暖。”这是通城县文联主席刘亚敏对该县一名肢残女青年的个人诗集《为希望开一扇窗》里的一首《残温》小诗作的点评。

  盛夏时节,记者在通城县采访时,县文联主席刘亚敏向记者介绍该县肢残女青年丁红燕的故事:

  2008年,年仅19岁的丁红燕罹患腰椎结核下肢瘫痪。9年来,她一面与病魔抗争,一面与书为友,笔耕不辍,用文字抒写对生命的感悟。今年5月23日,她创作的个人诗集《为希望开一扇窗》公开发售,现场600余册被抢购一空。

  “在通城文艺圈子里,丁红燕是让我最感动的一个。” 刘亚敏对记者说。

  丁红燕1989年2月4日出生在通城县关刀镇新建村。村子里与她同年出生的6个孩子中,唯独她是个女孩。

  1996年至2005年,丁红燕先后在关刀镇堑下小学、关刀中学读书,后因病致残,初中没毕业便辍学。

  2008年12月29日,是丁红燕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被通城县医院医生确诊患腰椎结核,腰椎神经受到压迫、堵塞,导致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无法自理。

  不仅如此,有时疼痛发作,昼夜循环,一个晚上打3支止痛针才能稍稍缓解。

  丁红燕说:“每天唯一的希望就是可以暂时不痛,安心睡一觉,可那却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事情。”

  医生告诉她,像这样的病,如果不痛,就真的没有救了;如果痛,证明还有知觉。这对从小没有经历过病痛的丁红燕来说,是多么残忍的事实!

  2008年12月31日,丁红燕被转院到武汉同济医院动手术,手术时间长达11个小时,伤口缝合16针。

  2 在疼痛中与命运抗争

  与下肢的疼痛相比,伤口的痛对丁红燕来说微不足道。

  由于家庭困难,在武汉同济医院手术后不久,丁红燕不得不回家休养。

  然而,病魔好像与丁红燕较上了劲。回家后,丁红燕的病情又出现反复,先后转辗到通城县人民医院、通城中医院住院治疗。

  2009年农历大年三十晚上,医生把丁红燕的父母喊到病房外面,告知其女儿没有救了,叫两位老人为女儿安排后事。然而,经过一个星期的抢救,丁红燕又奇迹般恢复了意识。

  病魔就这样捉弄着丁红燕,让她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每当疼痛来袭时,丁红燕的身体会随之开始发烫,烧到全身无力大汗淋漓,一痛就是几天几夜,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任何止痛药和止痛针都无效。

  2009年6月5日,丁红燕双脚疼痛难忍,一念之间,她吞下一瓶药企图自杀,全身发紫的她被家人送往医院抢救,才捡回一条命。

  还有一次,由于下肢实在是太痛,丁红燕嘶声竭力地哭喊,把撕碎的床单布条连接起来,一端缠绕在桌脚上,一端绕在自己的脖子上,布条越勒越紧,勒得丁红燕满脸通红,然后她使出全身的力气掀翻了桌子……家人发现后立即把丁红燕送往医院抢救。

  就这样,在与疼痛搏斗的9年间,丁红燕试图自杀过无数次,幸亏每次都与死神擦肩而过。

  “9年来,我吃过的药、打过的针可以用东风大卡车计量,上医院比回娘家的次数还多,双腿留下的疤痕到处都是。”丁红燕告诉记者, 目前已经没有止痛药能够有效控制她身体的疼痛,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种锥心刺骨的痛苦,或许唯有以痛止痛。

  3 为梦写诗打开希望之窗

  屡次自杀不成,那就好好活着。

  “病魔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我要拿起笔书写我的内心世界,用诗歌为自己打开希望之窗。” 丁红燕冷静下来后这样告诉自己。

  从小就有文学梦的丁红燕,从此以后每天坚持写诗,用文字记下自己的喜怒哀乐,用文字来减轻自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

  9年来,丁红燕辗转于床、椅、几间房,狭窄生活空间如疼痛般让她喘不过气,以至于她努力想为希望开一扇窗。暑去寒来,她将一个个日子融进书里;夜深人静,她写下一行行文字,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渴求和憧憬。那跳跃的文字犹如一个个怒放的生命,在灿烂的阳光下尽情舞蹈。

  生活虽然苦不堪言,疼痛依然频频袭击,但有了文字相伴,丁红燕的日子不再是黑暗。

  写诗歌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初中肄业),而且下身瘫痪的丁红燕来说,是何等的不易。有时为了一个不懂的字词,她用手扒着床沿一点一点的挪动身子,去查字典,翻阅资料,有时候一不小心扑倒在地上,又得慢慢的一点一点重新爬起来。2010年12月18日晚上,窗外大雪纷飞。老天好像故意跟丁红燕作对似的,她趴在床上每写一句话或一个字,双脚就抽搐起来,痛得倭缩成一团,不能动弹,大汗淋漓。但她还是紧咬牙关,写下这首《石子》:“不曾发现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或多或少会有几颗石子/面对这些怪石/只有傲骨/方可像愚公那样把岩石凿碎/但同样也是石子给了我坚强/心怀大志者千方百计/并不会为了/千颗百颗石子/而停止追逐自己的人生。”

  写完这首诗时,丁红燕的衣服全部湿透,窗外已是一片银白,此时的丁红燕感觉下肢的痛似乎不知不觉地消失了。像这样的夜晩,在丁红燕的记忆中不知有多少回。

  “诗歌使我忘记了疼痛,只有在诗歌里我才感到生命的存在。”丁红燕对记者说。

  4 用感恩传递人间真情

  丁红燕的不幸遭遇和她身残志坚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引起通城社会各界的关注。

  2010年4月,在关刀镇新建村驻村蹲点扶贫的通城县林业局工作队陈队长得知丁红燕的情况后,上门看望鼓励她,并为她安装了一台电脑,让她了解了山外的世界。2013年,丁红燕认识了通城县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主任胡仁龙,并通过胡仁龙认识了通城县红十字会秘书长冯金陵、通城县作家协会主席何成林、通城县文联主席刘亚敏和通城县残联理事长黄国富等老师,这些老师对她的指导推荐和鼓励,打开了丁红燕尘封的心扉,让她燃起了对写作的热情。

  在刘亚敏、 黄国富和何成林等老师的极力推荐和资助下,丁红燕创作的第一本个人诗集《为希望开一扇窗》在今年3月出版,5月23日公开发售。刘亚敏和何成林两位老师还专门为她的这本诗集写序。刘亚敏说,丁红燕的诗是“用满腔心血和满眶泪水痛出来的诗歌!” 何成林说,丁红燕的诗“处处显露了人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传递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的精神。”

  “时至今日,我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今后我会继续写作,感恩社会,感恩帮助我的人……”丁红燕激动地说。

  在创作诗歌的同时,丁红燕也收获了爱情。2012年,丁红燕经人介绍认识了丈夫小袁。小袁今年30岁,和她一样患有残疾,是个诚恳实在的小伙子。夫妻俩相依为命,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2013年,他们爱情的结晶——女儿小曦诞生,这让丁红燕欣慰不已。

  对于今后的生活,丁红燕说,自己今后将继续坚持写作,记录生活的感悟,用自己的作品回报社会,同时给孩子留下纪念,让她长大以后认识到,虽然父母亲是残疾人,但也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激励孩子将来做一个积极向上,有益于社会的人。

2017年8月7日 星期

第16版:深度·人物 上一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