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咸安市民熊先生发现,自己银行账户内3万元资金突然不翼而飞,怀疑遭不法分子盗刷,于是报警求助。然而警方调查的真相让他震惊不已:盗刷自己银行账户资金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12岁儿子。
蹊跷:
卡里3万元不翼而飞
熊先生是一名货车司机,平时生活十分节俭。2015年,熊先生存了3万元在自己银行卡内,以备不时之需。
今年6月初,熊先生妹妹买房找他借钱,他想起了银行里存有3万元,就将银行卡和密码交给了妹妹,然而妹妹去银行自助取款机查询却发现,卡内仅剩十多块零钱。
在熊先生的记忆里,银行卡一直在自己身上,平时没怎么用,也没开通过网上银行,为何钱不翼而飞?熊先生得知消息后,立即与妹妹碰面,并拿着银行卡一起来到了开户银行,打印了账单流水。
账单显示,2016年3月至7月,这四个月时间里,这张卡一共在网络上消费了60多笔,共3万元。熊先生怀疑银行卡被盗刷,赶到辖区派出所报警。
真相: 熊娃玩手游花光积蓄
民警查看了熊先生提供的网络账单流水后,觉得这事有些蹊跷。
会不会银行卡密码泄露了呢?熊先生表示,除了妻子,没人知道他的银行卡密码。于是,民警针对网络账单“流水”进行了调查,发现账单中资金都流向一些第三方网络公司,主要用于消费。
民警致电询问这些网络公司得知,这些费用都是用于购买网络游戏装备、点劵等虚拟物品。“也就是说,有人用熊先生的银行卡付费玩游戏消费了。”民警建议熊先生回家问问孩子。
“可我家孩子才12岁,我在家时他很乖,几乎不碰游戏,也不知道我银行卡密码啊?”熊先生有些不敢相信,但还是决定回家问个清楚。面对父亲的询问,熊先生的儿子肖肖(化名)说出了真相。
原来,肖肖偷偷拿了父亲的银行卡,在银行自助取款机试出了密码。肖肖取钱购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又用父亲身份证办了一张手机卡,然后将银行卡绑定在新手机上,每次消费都用验证码来交易。做完这一切,肖肖再将银行卡和身份证还回父亲身边。
由于,熊先生未开通银行短信提醒,所以,事发至今才知道此事。真相大白之后,熊先生决定不报警了,他自己处理。
调查: 未成年人消费畅通无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熊先生的遭遇并不是个案。今年5月份,咸安区十好桥派出所辖区有一位母亲报警称,其信用卡被盗刷了6000余元,结果民警一查发现,是其13岁的女儿花在网络游戏上了。
市民金女士日前就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上小学六年级和上初中一年级的两个儿子瞒着她和丈夫,悄悄从家里拿钱到街边一手机店购买了一部价值2000多元的智能手机,用于玩游戏。
后来,小儿子上课玩手机被老师发现,并告诉了金女士,又气又恼的金女士去手机店要求退货时,却被告知已经出售的商品不能退。
面对“熊孩子”高额消费,商家是否会拒绝呢?记者在城区几所学校周边和街头随机采访了一些商店。除了武商量贩附近一手机店表示,遇到大额消费会让孩子致电家长确认外,大部分商家都表示并没有禁止未成年人消费,也不会明确拒绝孩子。
那么如果“熊孩子”拿着父母的银行卡在银行柜台是否也能取出现金呢?采访中,一些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只要孩子持有银行卡、密码和持卡人姓名填写正确,银行会让孩子取钱。“不过如果孩子取款数目超过1万元,我们会谨慎对待。”
疑惑:
如何监管未成年人购物
面对未成年人购物,商家是否该拒绝呢?有没有明文规定呢?记从市工商局消费者委员会获悉,对于未成年人购买手机、首饰、玩具等大宗商品,虽然法律并未像购买烟酒、去网吧消费这样明令限制,但并不意味着商家可以一味纵容甚至鼓励。
据悉,根据我国《民法》规定,10周岁以下的儿童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除纯受益行为外,所有的民事行为无效。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只有已满16周岁、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人,才可以进行正常的民事活动。
同时,作为未成年人第一监护人的家长,在孩子擅自购买了超过支付能力的大宗商品后,不该一味向商家问责,更多的应是自我反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很多时候家长来报警都不认为是自己孩子做的。”对此,民警也表示,孩子盗刷父母银行资金,等于是没经过父母同意就拿父母的钱,涉嫌盗窃。虽然在司法上来说,偷拿家属成员或近亲亲属的财物,如果获得谅解的话不认为是犯罪,但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能因为不是犯罪行为就忽略了。
民警建议,父母应时刻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多与其进行交流,对家中的现金、银行卡等物品要妥善保管,尽量不要让孩子轻易接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