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9日 星期
遥远的馕香
■黄军(温泉)

  近日,与坚守新疆军营的战友电话闲唠,不经意聊起了天山南北的美景美食,电话挂断前他说兄弟你想吃什么尽管开口。我想了想说,现在交通物流这么方便,新疆的香梨石榴、葡萄瓜果、核桃杏脯之类,内地各大超市到处可见,唯独难以尝到正宗的新疆馕,要寄就寄点馕吧。

  据考证,“馕”源于波斯语,流入新疆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类似于内地汉族人制作的烧饼,虽然主要的食材是面粉,但制作工艺、外观形状、味道品质却完全不同。

  初识馕,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参军到新疆之后。记得第一次冬季野营拉练,炊事班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大一小两个馕,说是拉练途中当干粮。大的馕直径大概有三、四十公分,比较薄;小的厚实、直径十来公分。我接过馕往挎包里一塞,根本就没太当回事。谁知,第一天急行军奔袭时,挎包扣松了,不知怎么就把馕给颠掉了。等到饥肠辘辘准备用餐时一摸挎包,才发现馕没了。班长发现我沮丧的神情后,也没责备,悄悄地把他的馕递了一个给我。说,可别小瞧它,关键时候还得靠它补充能量维持生命,而且也事关连队战斗力与任务的完成。我接过馕,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慢慢咀嚼,满口溢麦香,越嚼越有味道。倏然间,我就想起了小学课本关于红军过草地《七根火柴》、志愿军上甘岭《一个苹果》的故事,胸腔间猛然涌起一股暖流,如此真切地亲身感受了作者笔下战友情谊。

  浸润了边关冷月、大漠风沙和雪域高原独特风情的新疆馕,成为了我们不可缺少的食品,既当干粮又上餐桌,伴随着我们训练演习、国防施工、抢险救灾和维稳执勤,也成为了我们融入第二故乡、增进民族团结、区别于内地军营的一个特别标志。尤其是野外驻训期间,夕阳西沉褪热辣,沙漠戈壁陡降温,官兵训练收操返回营地帐篷,简单抹洗一下,端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一人一个馕,蹲在那空旷的大漠里轻咬慢嚼、细细品味,脑海里回荡起郁钧剑《什么也不说》的深情歌唱:“你下你的海哟/我淌我的河/你坐你的车/我爬我的坡/既然是来从军哟/既然是来报国/当兵的爬冰卧雪/算什么/什么也不说/胸中有团火/一颗滚烫的心啦/暖得这钢枪热!你喝你的酒哟/我嚼我的馍/你有儿女情/我有相思歌/只要是父老兄妹欢声笑语多/当兵的吃苦受累/算什么/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在嘹亮歌声中,浑身填满了不知疲惫的力量。

  脱下军装回故乡,偶尔也能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遇到烤馕的摊位,捎两个回家却怎么也品不出新疆戍边吃馕的味儿。是南橘北枳的水土有别,还是食材制作过程的程序有所变化?是都市生活环境改变了我的舌尖味蕾,还是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淹没了往昔的幸福满足?亦或是内心深处依然还眷恋着那二十年军旅的苦乐情怀吧!我不得而知。

2017年6月19日 星期

第11版:花海泉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