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由中国民协授予的“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及“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研究中心”两块金字招牌花落咸宁。咸宁汉族民间叙事长歌这朵山野之花终于登上了中国民间文学的最高殿堂,填补了学界所言汉族无长歌的空白,成为享誉神州的文学品牌。
A 长歌文化 古韵天成
20世纪50年代初,宋祖立、吕庆庚在湖北崇阳、蒲圻一带记录搜集到了汉族长篇叙事诗《双合莲》和反映农民起义的长诗《钟九闹漕》,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这两部长歌被誉为“中国近代汉民族长篇叙事诗代表作”。
咸宁地处湘、鄂、赣三省交接之处,古属“三苗之地”,素有“吴头楚尾”之说。上古遗留的三苗文化因子,东边的吴越文化,西边的巴楚文化,多种文化互相交融,形成了咸宁多元而又独特的文化积淀,咸宁汉族民间叙事长歌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现象。其实,除了人耳熟能详的《双合莲》和《钟九闹漕》外,咸宁民间还遗存着大量的长歌。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经过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迄今已收集、整理的叙事长歌有80余部,出版发行的有30余部,丰富的遗存量让专家学者惊叹不已。
咸宁汉族民间叙事长歌大多产生于清代,多半取材于当地的历史故事或现实生活的真人真事。这些取材于咸宁本地的人民生活、劳动及情感的故事,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了咸宁的历史演变和社会风貌,系统地反映了咸宁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除了具有民俗价值、文学价值,还兼具历史研究价值。
除此以外,咸宁还活态保留着大量根据历史发展、地方民间故事、戏曲故事、佛道故事、栽田鼓词、山鼓神歌等发展或改编而成的叙事长歌。
B 田野采风 披沙沥金
咸宁汉族民间叙事长歌能作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呈现在世人眼中,得益于民歌爱好者们的口口相传,还有几代民间文化守望者与爱好者们不辞劳苦地进行田野调查,长年累月地地挖掘、整理、研究,披沙沥金,去伪存真。
“咸宁市民间文化人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宋祖立发现《双合莲》起,历来就非常重视民间田野采风工作。可以说田野采风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有一批善于采风的高手。通过田野采风我们发现了一批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造就了一批文艺人才。”说起咸宁汉族民间叙事长诗的发掘整理,中国“山花奖”得主、湖北省首届十佳“民间文化守望者”、咸安区群艺馆退休干部刘民自豪地说。
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在梁思孔先生和朱传迪先生的指导下,咸宁地区组织过一定规模的民歌搜集活动,搜集到《海棠花》等普遍流传的民间长歌唱本。
20世纪80年代,在江云、李继尧、杨匡民、梁思孔等一大批着名专家学者的辅导和指导下,咸宁市第一次大规模、规范化、科学性地开展长歌搜集整理工作,受过系统培训的各地文化馆专业干部组成浩浩荡荡的“三民”搜集抢救大军,深入咸宁民间,深耕细耘,采撷回一部部有血有肉的民间叙事长歌。
据1985年初步统计,咸宁三民集成工作小组共搜集到民间长歌36部,包括完整的民间手抄本、原始演唱记录本、并不完整的传唱或传抄歌词,也有大量长歌内容不同而形式相同的精彩唱段。除民间文艺工作者、文化干部之外,还有许天禄、冯日郎、王旺国、黎时忠、阮荣华、阮长胜、熊旺秋等一大批热心咸宁长歌的文化守望者自觉收集咸宁长歌。
遗憾的是,在这之后,由于多方面原因,咸宁长歌专集一直未能系统地整理付梓。咸宁长歌一沉寂就是30多年。
2007年,在省民协驻会副主席鄢维新先生的策划与指导下,《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第一卷)作为“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项目”和“湖北省文艺创作重点项目”重新进入有组织的整理出版局面。2009年,由万立煌主编的《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第一卷)由长江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2016年,由何岳球编着的《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第二卷)也获得了“湖北省文艺创作重点项目”并出版发行。
咸宁汉族民间叙事长诗拭去岁月的尘埃,重现璀璨耀眼光芒。
C 考察评审 再放异彩
咸宁长歌是咸宁市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咸宁市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多次出现在学术研讨会议上。2003年夏,韩国民俗学会会长姜腾鹤先生率韩国民俗调查团来咸宁交流,实地考察了通山、咸安两地的田歌和山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组也曾多次到咸宁采风,实地调查咸宁长歌。
10月24日上午,来自全市6个区市县的11名歌手齐聚古朴典雅的刘家桥,为来自中国民协、 省民协的考察评审团专家们捧出一桌乡土大餐,《双合莲》、《钟九闹漕》、《海棠花》……民间叙事长歌、孝歌,歌手们唱到情浓处,脸飞红晕;唱到悲情处,人皆哀戚。一曲接一曲,歌手们唱得意犹未尽,专家们听得如痴如醉。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说:“《双合莲》是公认的近代汉族民间叙事诗的代表作。咸宁汉族长篇叙事诗不仅民众喜欢, 而且艺术价值非常高,得到了艺术界的公认。咸宁汉族长篇叙事诗歌词优美,本地的唱法也非常独特,无论是在音乐方面、演唱的传统、作品数量、作品的质量都很好,咸宁是名副其实的长歌之乡。而且咸宁的研究团队的研究力量很强,研究中心在挖掘、整理、研究等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值得肯定”。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民俗文学学会副会长刘晔媛表示:“汉族民间叙事长诗一直是我们的弱项,在三套集成的时候,因为篇幅有限,我们只搜集了一部分,当时没有进入国家大典里面,这是我们当年的一大遗憾。今天来咸宁,发现这里有80多部民间叙事长诗。而且它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戏曲不曾表现过的,不是外地也拥有的,而是本地的,这应该是最宝贵的。习近平主席一直强调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哪里?来源于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希望咸宁以后能挖掘出更多的作品,大家都能唱起来;更希望咸宁汉族民间叙事长诗能拿出一部让世界都能刮目相看的作品来。三年后,民间叙事长诗国际会议如果能在咸宁召开,那是最好的”。
近年来,咸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长篇叙事山歌的抢救和传承传播,取得了显着的成绩。经考察论证,决定命名咸宁市为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
D 申报成功 享誉神州
10月28日上午,“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高峰论坛”在湖北科技学院举行,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对咸宁汉族民间叙事长歌的传承,保护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会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吴元新向湖北科技学院鄂南文化研究中心授予了“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研究中心”的牌子,副校长吴鸣虎教授接牌。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家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陶立璠表示,我们在研究咸宁汉族民间叙事长诗的过程中,要放眼全国来考量;要保护民间叙事长诗的生态环境,不能只局限于研究文本,而要研究传承者,为他们建立口述传承史。讲好传承者的故事、采集者的故事和研究者的故事,咸宁汉族民间叙事长诗研究才能深入。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林继富表示,咸宁汉族民间叙事长歌构成了中华民族关于民间叙事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传承下来的叙事和讲述的传统建构了中华民族宏大的民间叙事传统,建构了上层精英和下层民众文化流动的一个桥梁。我们研究咸宁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不能仅仅从文学角度去发掘研究,而应该从生活,地方历史等多角度来发掘和理解。
我市高度重视长歌文化发掘和长歌之乡创建工作,成立咸宁市民间文化抢救工程领导小组,中国长歌之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研究中心(筹),出台长歌之乡未来规划,加大了人力和财力投入。近年来,全市增加非遗岗位编制7名,命名了一批代表性传承人,累计开展业务培训40多期,2000余人次参加。积极组织长歌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注重长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开展民俗文化旅游,组织系列文化赛事,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开办网站和专栏,拍摄纪录片等方式,全方位、多层面宣传推广长歌文化,不断增强广大市民对长歌文化的知晓度和认同感,使之逐步发展成为我市文化领域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