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6日 星期
ATM转账24小时后到账,治标还须治本

  9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针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出实招、用重拳。根据通告,自2016年12月1日起,个人通过银行自助柜员机(ATM)向非同名账户转账的,资金24小时后到账。

  电信、银行是防范电信诈骗的两大重要关口。诈骗分子首先是要利用电信网络寻找“目标”,而不管采取什么办法,最后都是诱导当事人通过ATM等渠道转账。所以,如果能在转账之前阻断违法行为,就可成功粉碎骗局,保护公民财产安全。违法人员选择ATM作为犯罪工具,既是因为ATM分布广、操作方便,又是因为ATM转账可即时到账,让人难以追回。就此而言,将ATM转账的到账时间延后,等于为人们追回资金争取到了黄金24小时。

  但对正常使用ATM的人来讲,这等于是延误了24小时。该如何平衡资金安全与转账效率之间的矛盾?如果此举能够有效遏制电信诈骗活动,牺牲一点资金转账的效率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延后到账付出的是些许时间成本,却可保障许多人的财产安全。

  不过,转账延后24小时到账,也只是治标之策,并不是遏制电信诈骗的根本之道。在各种电信诈骗手段推陈出新的背景下,哪怕失去ATM这一便利的诈骗工具,违法人员可能还有办法找到新的诈骗途径。

  所以,在采取各种措施严防电信网络诈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以及针对新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升级防范与打击措施。电信网络诈骗多发,患在个人信息保护缺位,患在电信运营商、银行履行主体责任不到位,患在以往重视不够、平时执法不严,这些问题在通告中都有所体现与纠正,必须落实到位。为保护公民财产,可以牺牲一点社会效率,但如果根本问题不解决,公众的付出很可能失去意义。

  (据新华网)

2016年9月26日 星期

第06版:热点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