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医院做透析的时候,别老吃馒头了,买点热的饭菜吃,我在外打工最担心的就是你的病情。”2月26日上午10时,通城县北港镇贯青村二组村民吴金钢,躺在床上接远在上海打工的妻子杨光花的电话时,眼里噙满了泪水。
13天前,农历正月初六,当别人家还沉浸在节日欢悦的氛围中时,为了能趁早进厂上班,多挣点钱给丈夫治病,杨光花匆匆离家去了上海。
“这个贵州媳妇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为了丈夫,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村民们这样评价杨光花。
1 为了爱情,她从贵州远嫁通城
2001年9月,26岁的吴金钢与来自贵州仁怀市的杨光花认识,当时杨光花刚满20岁。两人同在广东东莞的一家陶瓷厂上班,吴金钢的老乡在杨光花所在部门工作,吴金钢经常去老乡那里“串门”,一来二去,两人熟悉后互相有了好感。
2002年10月,吴金钢随杨光花去了她远在贵州仁怀的老家,向她的父母提婚。杨光花的父亲见他忠厚老实,觉得可以把女儿托付给他。可是杨光花的母亲却考虑到吴金钢的家庭条件太差,没有经济基础,而反对这桩婚事。两个月后,在杨光花的软磨硬泡下,母亲才勉强点了头,同意女儿 随吴金钢回湖北结婚。
吴金钢的家是几间破茅屋,为不让村里人笑话,吴家临时在别人家借了一间房子给吴金钢做新房子。得知自己结婚的新房是借的,杨光花安慰丈夫:“借的房子也没事,我们以后可以再做。”
婚后,两人一起回到东莞继续打工,每天过着简单平淡的生活。2003年2月,杨光花怀孕了,家人得知这个喜讯后开心得不得了,打电话让她回家休息养胎。回到家后,杨光花并没有把自己当成孕妇,洗衣做饭样样都来,她对待公公婆婆体贴入微,自己舍不得花钱却为婆婆买新衣,为公公做可口的饭菜,一家人其乐融融。
茅屋没有电灯,下雨天的时候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日子久了,生活非常不便,考虑到孩子快要出生了,杨光花决定借钱翻修老房,于是就向娘家人借了2500元。
“这可怎么办,买了水泥又没钱请工人。”看着公公吴孝白犯愁,挺着大肚子的杨光花二话没说,卷起衣袖做起小工,和公公婆婆一起搬运水泥。
“从没见过这么能吃苦耐劳的女人。”邻居们见杨光花挺着大肚子干活,担心她吃不消,可她还是坚持一个人扛一包水泥,还爬到房顶装模板。
自己在家挺着大肚子帮忙修房,杨光花从来不跟在外打工的丈夫说,每次和丈夫打电话时,总说自己在家里很好,叫丈夫在那边安心工作,好好挣钱。
因为当地有个习俗,不能把孩子生在别人家里,于是杨光花就和家人一起日夜加班施工,赶在12月底孩子出生前把房子修好。
当年12月底,孩子在一家的期盼中出生了,杨光花立即借手机向丈夫和娘家报喜。
2 为了丈夫,她拼命挣钱不离不弃
2008年,杨光花又产下一名男婴,面对之前修房欠下的债务和一家六口的生活压力,孩子7个月后杨光花就和丈夫出去打工了,两人省吃俭用, 每个月寄2000元回家,2年时间还清了债务还有一些结余。
2009年秋,杨光花看到村里别人都在村口路边建起了新房,考虑到公婆带孩子住在偏僻的山脚下不安全,于是她就和丈夫商量着也在路边建一栋房。可建房子的钱从哪里来?杨光花又想到了自己娘家。一个月后,杨光花只身回到贵州又找娘家亲戚东凑西凑借了6万元。
“赚一分,存一分;有一分钱,做一分事。”2011年,在杨光花的努力下,吴家的新房子终于建起来了。杨光花长叹一口气,虽然新房子建好后再也没钱装修了,但总算一家人有了个窝。
幸福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为了多挣钱还债,2013年初,在杨光花一个朋友的介绍下,杨光花带着丈夫吴金钢来到自己的家乡贵州省遵义市山盆镇做卖酒生意。当年9月份的一天,吴金钢得了一场重感冒,一直咳嗽,吃药打针都无效。病情越治越严重,医生劝他到大医院检查,杨光花也对此不放心,当年11月份,她让妹妹和妹夫带丈夫去武汉同济医院,自己则留在贵州看守生意摊子。然而不幸的消息还是传到杨光花的耳朵,丈夫被检查出患有尿毒症。
家中的顶梁柱突然垮塌,杨光花陷入了痛苦之中,那段时间几乎整日以泪洗面,也曾埋怨上天为什么这样对自己不公。
患病后的吴金钢觉得不能连累妻子,想过要放弃治疗,甚至劝妻子改嫁。面对丈夫的劝告,杨光花泪流满面,她哭着对吴金钢说:“我生是吴家的人,死是吴家的鬼,我绝不会离开你的。”
大哭一场后,杨光花反过来安慰丈夫要乐观治病,她对丈夫说,“再苦再难自己一定会和你一起度过难关。”
病情确诊第二天,吴金钢就住院了。6000元、5000元……40多天的时间花了30000多元治疗费。
面对昂贵的治疗费,杨光花无法去武汉照顾丈夫,而是留在贵州守店赚钱来维系各项开支,另一方面,她又四处求助亲朋好友借钱给丈夫治病。
到了2013年底,为了给丈夫筹钱治病,杨光花不得不用3万元的低价卖掉做生意的门面,自己的妹妹也为丈夫付3万元的治疗费,吴金钢曾经以前的工友在得知他患病后,为他募捐了7000多元。
尿毒症的治疗过程是个无底洞,到目前为止,吴金钢为治病已经花了20多万元。医生告诉杨光花,她丈夫如果不换肾,想要维持身体只能长期做透析治疗,而吴金钢现在每个月要去医院做11次透析,每月花销是6000多元,这样的透析一直可以持续治疗到他死亡,而换肾需要一笔昂贵的费用,还要吃排异药,这些费用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
3 为了家庭,她挑起重担无怨无悔
“傻孩子,吴金钢现在这个样子了,但你还年轻,你把孩子带回来,我们来养。”面对父母多次规劝,杨光花却说,“就算是天塌下来,我也要把这个家扛起来,虽然自己能力有限,我相信没有过不去的坎。”
2015年12月,与吴金钢结婚14年的杨光花将自己在贵州省仁怀市学孔乡老杨坪村的户口迁到湖北通城丈夫家的户口簿上,向重病的丈夫表明自己不离不弃的决心。
虽然现在的吴金钢看似和正常人没有什么两样,能走路能说话,但是他四肢无力,不能干活,平均3天就要去医院做一次透析,但杨光花对丈夫仍抱着希望。
去年过年回家的时候,杨光花陪丈夫去医院做透析,她给吴金钢买了一份放了肉的炒粉,自己只买了个馒头啃,还笑着说馒头好吃。“你妻子对你真好!”透析室的病友对吴金钢说。
平静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一天天长大,老人一天天老去,吴金钢也在不断地接受透析治疗。对于无法预知的未来,杨光花说她不敢去想象,孩子是无辜的,她只知道自己能做的就是拼命赚钱,努力维持丈夫的治疗,钱不够的时候再去借,身边了解她情况的人,也愿意对她伸出援手,她对此非常感激,也铭记在心。
“对于未来,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别人说什么,我都不会放弃,我只知道努力挣钱为丈夫治病。如果有一天,我有经济能力了,我一定会报答那些帮助过我的人。”电话那头,杨光花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