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6日 星期
赵国泰将军传奇
(连载)(63)
王旺国 着

  第九章 四回家园

  1969年8月的一天,地处鄂南山区的崇阳,骄阳似火。一辆平日少见的黑色轿车,在崇阳县城的街巷匆匆行驶着。车上一位军官焦急地吩咐司机:“县卫生局找不到人,再到县医院宿舍楼找找看!”轿车便从北门的卫生局,调头穿街进了城西的县医院。

  车上的军官就是赵国泰,他是接到弟弟赵天补的电话回乡探亲的,他年过六旬的婶娘潘双春病危。他要找到弟弟弟媳,一起回大眼泉老家奔丧,哪知,几个弟弟早已回家去了。

  一个小时后,这辆黑色小轿车出南门大桥,沿着一条新修的沙石公路向青山方向奔去。不一会,小轿车停在常岭南侧的金门岭上。赵国泰和警卫员下了车,向山边一片荆棘丛生的坟茔走去。他们在一座立着石碑的古墓前,点燃了一挂鞭炮,一束香。他的一个弟弟闻信赶来了,兄弟在墓前跪拜。这是岭背赵家的先祖,赵家的列祖列宗,大多葬在这片朝南的坟地里。

  1960年春上,赵国泰奉命回乡了解农村情况。那时,正是全国闹饥荒,物资极为缺乏的时候。那次,华陂区为了招待赵国泰,四处找不到一头猪。当时,他从部队带回十来斤白糖,用以泡水当茶招待乡亲。那时,乡亲们在赵家抽上一支大前门牌香烟,喝了一杯白糖水,回家就要夸上半天,说赵军长如何大方如何仁义。族上兄弟赵海林上中学的儿子赵佛村,患急病躺在床上,听说许多人到赵家得了甜头,也想喝点糖水。赵海林便上门向赵国泰的弟媳讨糖。因所剩的糖不多了,大弟媳不敢自作主张,向赵国泰说了此事,赵国泰当即吩咐将所剩的斤把糖全部送给了赵海林,赵海林捧着一包糖兴冲冲地回家,如同得到了儿子治病的灵丹妙药。

  当时,从常岭到大眼泉还没通机耕路。赵国泰一行弃车步行,走到岭背赵家的时候,堂屋响起鞭炮。原来,婶娘在弥留之际等不到远道归来的侄儿,早已在头天半夜咽气甩手走了。前来吊唁的亲朋,已在灵前跪拜,鞭炮纸屑铺了一地。堂屋里摆了几个花圈,赵国泰跪在灵前,磕头捶胸,失声痛哭。说自己路上耽误了,未能跟婶娘说一句话,问一声安,自己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乡亲们几次欲将他拉起来,他硬在灵前跪了半个时辰。这苦命的婶娘和叔父赵双全双双逝世,怎么不令他揪心呢?

  叔父赵双全和婶娘是两个无儿无女的孤老。赵国泰的二弟赵天送是个瞎子,过继给叔父为嗣。后来二弟又娶了邻村长林山一个瞎眼弟媳,一家四口中就有两个瞎子。叔父过世早,儿子儿媳均是瞎子,操家主事自然就得靠婶娘一人。婶娘一走这个家可怎么过啊!弟弟又生育了几个子女,家庭吃饭的人多,没有劳动力,在那靠劳动挣工分吃饭的年月,婶娘一家的日子,就可想而知是怎样的境况。赵国泰见二弟一家几口仅一间正房,房内横七竖八放了三个床铺,床上的被子补丁叠补丁。他这次回来,给残疾弟弟和弟媳带回几件衣服,又给了100元钱补贴家用。后来,县民政局又照顾了二弟家300元钱,让他家做了一间瓦房。

  赵国泰这次回乡奔丧,正处于文革后期,县内派性问题尚没有完全解决,县革命委成立尚不久。他回来没有和县里打招呼,打算在县邮电局四弟赵天福的宿舍住几天。县里却出于安全考虑,硬要他住进招待所。当县、区、公社领导人知道赵国泰回来了,县里干部和许多单位的人,都自发去大眼泉吊唁。

  (未完待续)

2016年2月16日 星期

第15版:赛场内外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