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
咸宁的诗,诗的咸宁
——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评委专家专访

中国著名诗人诗评家 王家新:读诗才能听见民族心跳

记者:周萱

  他被称为“朦胧诗”后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被视为当代诗歌中“知识分子写作”的主要代表性诗人;他的作品冷冽、深刻、凝重,被收入多种全国性诗选及文论选,被译成多种文字和收入多种大、中、小学教材。他就是王家新,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教授,也是这次中国咸宁“一马·香泉海杯”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评委之一。

  “我也是湖北人,来自武当山下丹江口,咸宁还是第一次来,当年在武汉大学上学,离得很近,可惜没有机会来咸宁这个美丽的家园。”在此次诗歌大奖赛的颁奖仪式上,一句简单亲切的开场白,顿时拉近了我们与诗人之间的距离。

  谈到这次诗歌大奖赛,王家新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说,自己曾在国内很多诗歌比赛中担任过评委,这次比赛有一定的号召力,参赛的作者来自不同省份,不同行业,参与面比较广,奖金也比较高。举办这样一个诗歌大奖赛,说明咸宁很有眼光,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影响力,打造了城市文化名片。

  “初选之后的作品我都看了,我觉得参赛作品整体质量都还不错,由于获奖名额有限,有些优秀作品没评上奖,我们感到很遗憾。”王家新说:”一等奖作品《咸宁辞典》视野很开阔,写得很从容,也很有气魄,既有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有抒情,纵论古今时穿插了个人的情感和感叹。这些情感和感叹,我相信会在读者中引起共鸣。其余几篇作品也写得非常动情,将对咸宁山川风物的感情写在里面,很动人。诗歌必须有真情实感,经过多方面的考量,我们选择了这六首诗,既有和咸宁有关的,也有和咸宁无关的作品,但都有真情实感,同时也具有一定艺术质量。”

  虽然是初次来咸宁,王家新对咸宁的第一印象非常美好。他说,从参赛作品中读到了咸宁的诗意。咸宁山水灵秀,又靠近武汉这样的大都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记者问道,有没有可能以咸宁的所见所闻创作作品时,王家新笑着说:“当然有可能,生活中很多不经意的细节,一阵气味都有可能成为诗的灵感。灵感来了,诗就成了。咸宁还是很美的,我来到咸宁感到很亲切,吃着紫菜薹,喝着莲藕汤,都是家乡的味道。”

  临走前,王家新为本报读者写下了“诗言志”的寄语。他说,美好的诗歌是民族的文化遗产。因为伟大的诗人,一个民族的文化受到了来自世界的尊重。希望人们多读诗,读好诗,因为社会进步不仅是物质上的繁荣,最终还是要看这个民族的根本素质,人们的心灵是否富足。而诗歌能够让一个人变得更敏感、优秀,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内心。“现在到处充斥着火车的声音、喇叭的声音、机器的声音…… 只有贴近诗歌,我们才能听见这个民族的心跳,也是我们每个人灵魂的跳动。”王家新说。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曾凡华:在咸宁找到回家的感觉

记者:郭蓉

  “咸宁人杰地灵,涌现过大量文化名人,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本次咸宁举办的诗歌大赛,更是为诗歌界注入强大的活力,在诗歌发展历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曾凡华是本届诗歌大赛的评委之一,他表示,从奖金来说,这次比赛在中国诗歌学会主办、协办的比赛里金额是最高的;从影响上说,征文范围之广也是最高之一,作者来稿质量也相当高。综合这方方面面来看,咸宁本次举办的比赛堪称诗歌界的吉尼斯。

  曾凡华认为,本次诗歌大赛的成功举办,对咸宁的将来影响深远。“通过这种活动,能够深度挖掘咸宁的文化底蕴,提高咸宁的文化品味,树立咸宁的文化品牌,这是很多地方花钱想买都买不来的。”曾凡华说,以这次获得一等奖的作品为例,作者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咸宁的人文风貌以一种发自内心的爱表达出来,一经流传,将渗透到更多文化人的心灵深处,唤起大家对于咸宁的向往与认同。

  “有人说,现在是诗歌的低谷,但我对这种说法并不认可。就拿咸宁这次成功举办的诗歌大赛来说,无论是来稿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充分说明,中国诗歌正处于良性上升状态,仍在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着。”曾凡华说,咸宁本身是一座很有历史底蕴的城市,举办富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诗歌大赛,可谓相得益彰。

  曾凡华还特意提到了本次比赛体现的公平精神。“以前我参加评审的很多比赛,到我手里只有经过初评筛选后的作品。但这一次不同,我既参加了初评,也参加了终评,用好几天时间通读了参赛的所有稿件。而且每一件作品,都被隐去了作者的姓名、单位,我们评委看到的只有诗歌,评审的唯一标准就是诗歌质量。”曾凡华说,经过初评选出的几十首作品,最后由所有评委投票终评,才定出了最终的六首获奖作品,这一结果无疑是公正和权威的。

  对于这次咸宁之行,曾凡华表示,只有走进咸宁,才能了解这座城市的美丽。“这里有美丽的青山秀水,有美丽的桂花和温泉,更有美丽的人。”曾凡华说,作为湖南人,他对咸宁有着熟悉、亲切的感觉,对这里的文化有了深刻的感受,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走近咸宁、了解咸宁,从这里寻找到文学创作的灵感。

  “咸宁是个美丽的、让人难忘的地方,生活在咸宁这片土地上,是人生之幸。”曾凡华说,在这里,他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祝愿咸宁人民把这个美好的地方,建设得更加美好。

湖北作家协会副主席 程良胜:大奖赛促中国文学繁荣

记者:刘玉关

  “以诗为媒,大手笔征文、大气魄颁奖,不仅提升湖北咸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是给文学注入生机和活力,助推纯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感谢咸宁政府,也感谢众多文学爱好者的热情参与,用诗歌来抒写美。”省作协副主席程良胜的一席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静雅的装扮,悠然的神情,饱满的激情,典型的文人气质。

  文学,需要土壤、需要氛围、需要平台和载体。程良胜很庆幸咸宁这座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新型城市花重金举办此活动,这是擦亮咸宁的文化品牌,更是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诗歌甚至文学比较低迷或边缘的时候,咸宁此次活动是催化剂、兴奋剂,可以重燃诗歌的星星之火,助力诗歌兴盛新时代的到来。”程良胜认为,突出某个重点或特色来打造,就会形成地方的文化品牌,形成地方的新名片。

  悠久历史的“天时”、政府重视的“地利”,咸宁要打造文化之城就要营造“人和”,“人和”就是要倡导全民阅读氛围,培养阅读习惯。“读书不要盲目跟风,要有怀疑精神,特别是对流行的东西要警惕。如果一本书可以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增加知识,启迪智慧,或抚慰心灵,那就值得一读。其实我不喜欢功利性地读书,最爱读闲书。”程良胜认为,其实‘闲’没有什么不好,闲,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闲,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生活太喧嚣,心灵需要安静。”

  作为武汉大学文艺学博士生的程良胜,曾出版有散文集《亮哥本色》、文艺评论集《〈金瓶梅〉封建官场文化解读》,也必然对文学创作有自己的心得。他认为文学创作就应该做一个有心之人。2000年加入作协以后,除了工作手册,程良胜常备的笔记本就有6个之多:第一本《片语只言》,定格自己一闪而过的灵感;第二本《论点摘要》,身边人有立论之勇,记下来,补充自己的思考;第三本《资料索引》,文摘,方便自己写作时查对;第四本《鸿飞有根》,记录投稿标题和时间以及报刊名称;第五本《书来书往》,是与朋友往来借书的备忘;第六本最厚实,是《生活素材》,“生活比小说更精彩!”

  “咸宁拥有一批优秀的作家,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但咸宁要打造文化之城,需要更多文学爱好者共同努力,多看多写多思考,创作出更多贴近生活的优秀作品。”程良胜认为,咸宁文化之城的品牌已开始深入人心。

  文化是咸宁品牌,绿色同样是咸宁品牌。为了感受咸宁的绿,程良胜参加此次活动当天特意提前两个小时到咸宁,就是为了钻进咸宁的心脏——潜山,领略这座绿色城市之美……“满城的树绿、淦河的水绿,潜山的林绿……咸宁给我第一印象,就是冬天还有满眼的绿。”程良胜对咸宁的绿尤为赞叹:“咸宁的绿,是市民之福,希望咸宁的发展是永续的绿色发展!”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

第03版:诗歌,擦亮城市名片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