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形势严峻
自今年3月以来,非洲利比里亚、几内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西非国家先后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疫情。
为做好疫情防范和应对准备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紧急制定了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方案,根据文件要求,市卫计委、我市埃博拉出血热定点救治医院市中心医院及时做好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防控准备。
10月29日下午,市中心医院在医院学术报告厅举办了首次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培训。
11月5日上午9时,市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了埃博拉医疗救治应急演练。
记者:为什么叫埃博拉出血热?
朱俊: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WHO近期命名为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本迪布焦型、扎伊尔型、莱斯顿型、苏丹型和塔伊森林型。其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苏丹型次之,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目前在西非流行的扎伊尔型病死率为53%。被称为“世界上最可怕的病毒”。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六种病毒之首”。
记者:世界上最神秘的是哪六种病毒?
朱俊:世界上最神秘的六种病毒:埃博拉病毒。1976年在非洲中部出现,埃博拉病毒能使人体内脏破碎,感染者每个毛孔都会往外渗血。
拉沙热病毒。医生们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注意到该病毒。一旦染上这种病毒,人的内脏会大出血。每7个感染者中有1人死亡。
马尔堡病毒。这是又一种致命性病毒。
西尼罗河病毒。病初起时像是得了流感,之后可能出现脑膜炎、其它脑疾病和阵发性疾病。有1/10的感染者终身无法痊愈。
登革热病毒。这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地方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马秋波病毒。该病毒由老鼠携带。染病初期表现为发烧,然后鼻子和牙龈开始出血,胃肠内出血。
记者:埃博拉病毒是不是一种新型的病毒?
朱俊:埃博拉病毒不是一种新型的病毒。历史上埃博拉病毒也曾经流行过。“埃博拉”是刚果(金)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
记者:埃博拉出血热病原学是什么?
朱俊: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发生于人类和非人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等)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EBV属于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大小为18.9 kb,编码 7 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记者: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染源是什么?
朱俊:病毒的宿主:果蝠。果蝠迁徙的时候传播病毒。黑猩猩可以作为首发病例的传染源。人类或直接从果蝠处感染,或者接触黑猩猩后感染(后者更常见)。继发的人传人发生于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或者其他体液。
记者:埃博拉出血热人际传播有哪些形式?
朱俊:一是家庭内感染:护理、葬礼;二是院内感染:治疗、护理、不安全注射。
记者: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朱俊:接触传播为最主要的途径。病人或动物的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各种体液、器官及其污染物而感染。其次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三是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记者:哪些属于人群易感性?易患人群?有无发病季节?
朱俊: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性别间不存在发病差异;主要集中在成年人;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易患人群:医务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家人或其他人、在葬礼上按照礼仪与死者尸体有直接接触的送葬者及与热带雨林的死亡动物有直接接触的猎人。
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记者: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机制是怎么样的?
朱俊:侵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病毒进入机体后,可以引起局部淋巴结、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
细胞因子释放现象:感染的MPS细胞同时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
血管壁渗漏现象: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诱导表达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和促凝因子,以及组织破坏后血管壁胶原暴露,释放组织因子等,最终导致DIC。
记者:埃博拉出血热是怎么导致细胞死亡的?
朱俊:一是病毒感染单核细胞导致细胞因子释放,出现发热和炎症。
二是细胞因子的效应以及内皮细胞被感染以后导致的细胞毒效应,共同导致血管壁破坏。
记者:埃博拉出血热病理特征有哪些?有无潜伏期?
朱俊: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典型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
潜伏期2-21天,一般为8-10天。潜伏期没有传染性。病人出现症状的时候才具有传染性。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
记者:埃博拉出血热的临床特征有哪些?
朱俊:患者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病程第3-4天后可进入极期,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粘膜出血、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周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等。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7-14天)。
记者: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是什么?
朱俊:来自疫区或21天内有疫区旅行史;21天内接触过来自或曾到过疫区的发热者;21天内接触过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接触过被感染的动物。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的发热(体温>37.3℃)患者,需要留观。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
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不明原因猝死。 可以确定为疑似病例。
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核酸检测阳性:患者血液等标本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结果阳性。若核酸检测阴性,但病程不足72小时,应在达72小时后再次检测;病毒抗原检测阳性: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ELISA等方法检测病毒抗原;分离到病毒: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组织中病原学检测阳性,属于确诊病例。
记者:埃博拉出血热确诊病例有哪些治疗方案?有无疫苗?
朱俊:确诊病人首先收住负压病房。目前无特效治疗措施,主要以对症和支持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控制继发感染,治疗肾功能衰竭和出血、DIC等并发症。一般支持对症治疗:首先需要隔离患者。卧床休息,少渣易消化半流质饮食,保证充分热量。
抗病毒治疗。保肝抗炎。出血的治疗:止血和输血,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预防DIC。控制感染:及时发现继发感染,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血电解质、血渗透压、动静脉混合血气分析等。补液治疗:充分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使用平衡盐液,维持有效血容量,加强胶体液补充如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预防和治疗低血压休克。
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制:目前正在研发的少数几种埃博拉药物或疫苗,主要集中在美国,但尚无一种完成严格的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