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2日 星期
汀泗桥头的那座石碑
李建国

  汀泗桥是连接东西街的一座三孔石桥,据传始建于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重修,在经历几百年风风雨雨后,在1964年毁于洪水,现在的石孔桥是1965年后按原样重新复建的。

  小时候见到老桥上靠西街的地方有一个石碑。石碑宽约80厘米,高约一米,上面镌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但现在的桥上这座石碑再也见不到了。

  1964年夏季,连续下了很多天倾盆大雨,河水暴涨,当时镇上的居民接到通知,上游的黄沙水库要分流,要老老少少都要搬到地势高的地方。当时气氛很紧张,有人提着大锣从东街走到西街,又从西街走到东街,边走边喊着“洪水来了,快搬家啊!”我随着大人搬到了人民会场里,其实说是搬家,家具都动不了,只拿些换洗衣服与做饭的锅碗瓢盆,在会场里放几张竹床就行了。

  大人们都在操心一日三餐怎么过,我与一班孩子跑到塔垴山顶上看河里的汹涌洪水。浑黄色的洪水裹挟着冲到水里的猪禽、树枝等滔滔急奔,还有上游冲下来的树木与成遍的楠竹,横横竖竖地都堵在了桥孔上。没有任何征兆,只听得轰隆隆的几声巨响,这个几百年的古桥不见了,河道上显得空荡荡的。

  “桥垮了!”这个消息冲淡了人们对暴雨的焦虑,只剩下了失落与痛心。

  后来重建此桥时,不知什么原因,石碑不见了。

  石碑到哪里去了?石碑上原先记载的是什么内容?

  原来天天看到石碑时不觉得它的重要,人们都平平淡淡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也没有多少人关心石碑上镌刻着的是哪朝哪代的事迹。可是现在没有了石碑,有些人就开始关心起来。

  汀泗桥重建那年我也才十几岁,后来又长期在县城上学、工作。后来每次回家时便会想起这件事,问过很多老人,对石碑的确切去向都说不清楚,有的说是大水冲走了,有的说是重建桥时被做了基石。

  中国自古以来有“勒石刻碑”的传统,大到记述文治武功,小到记述一件重大的事件,如东汉窦宪北击匈奴,勒石记功于燕然山也便如此。这座几百年的古桥上竖起了石碑,刻上了文字,一定也是记载不寻常的事情。

  难道与发生在这个地方的重大事件有关?

  回溯汀泗桥的历史,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北伐战争时的汀泗桥战役。石碑上难道记载的是这场战争的情况?回想汀泗桥镇上有关北伐的纪念物,北伐战争纪念亭与烈士墓是由原来的国民政府建立的,现在的北伐纪念馆也是近年才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如果当时立了这座碑,一定在史料中有所记载,但现在找不到只言片语。

  难道是记载着打草鞋筹资修建汀泗桥的丁爹四妈的事迹?这也不可能,这口口相传的故事毕竟只是个传说,就像另一个民间的典故,说汀泗桥是唐太宗派一个和尚用化缘所得修建的。毕竟年代久远,又只是无所考证的口头传说,为传说“勒石记功,传之久远”的可能性也不大。

  会与名人有关吗?在中国历史上有名望的人物,据说曾国藩曾在这里的“寿春堂”住过一阵子,娶了一房五姨太,虽说是风流逸事,但绝对与文治武功无关,也不会是记载他的行止。

  那天我在家里面念叨这个事时,一直坐在旁边不吭声的父亲说了几句话,使人顿开茅塞,豁然开朗。还真是巧,这个石碑与北伐战争有点关系,不过不是记载北伐军的英勇战绩,而是记载的当地民众的壮义之举!

  父亲80多岁了,小时读了几年小学,现在眼前的事情常常忘记,但对以前的事反而记得很清楚。

  父亲对我说:这个石碑我年轻时看过,上面讲南兵(当地老人说北伐军是南兵,吴佩孚部队是北兵,说汀泗桥战役是南兵打北兵)打过来时,北兵为加强防守,一个营长带兵在桥上装炸药,要炸掉汀泗桥,东街西街的人都围在桥头不让他炸,在街上经商的大户也一起商量派人与他们谈判,后来都出了钱送给这个当官的,才保住了汀泗桥。

  听完父亲讲述,虽然没有细节,但我完全相信了。这才是桥头石碑应该承载的分量。没有文治武功,没有美好的传说,没有名人的闲情逸事,记载的当时当地造福于乡梓的人们与事迹,留传下来的是镇上老居民的“护桥之功”。须知当时是乱世,无公理只有强权,离这个古桥仅千米之遥的“粤汉铁路桥”已炸毁,铁轨七零八落地飞上几十米的高空,手无寸铁的人们面对这些无理可讲的军阀队伍奋起抗争需要多大的勇气、智慧与担当?

  我似乎看到当时桥头上群情汹涌的人群,看到这些前辈们的智慧与慷慨。那一定是个很壮烈的场面!

  可惜的是,这座石碑可能已经永远也找不到了。

2014年5月22日 星期

第11版:走读城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