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记者随市新闻摄影协会一行到通山县闯王镇一个名叫芭蕉湾的自然湾采风,发现此湾有一栋保存完好的、初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古民居极品”焦氏宗祠。其独特的结构布局,让人惊叹,建在天井中间的亭阁式拜厅上面,各种雕刻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
回到通山县城,在繁华的老城区马槽桥,记者发现有一个名叫“叶氏木雕”的作坊,几名年轻小伙正在埋头雕刻。不敢相信,摆在他们周围那千姿百态、技艺精湛的木雕,就是这些年轻人的刀下作品。
随后,记者来到通山县文化馆,在二楼挂有一块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金色牌子,找到了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县文化馆副馆长谢志兵,解开了通山木雕在民间传承和风靡之谜。
溯源通山木雕
通山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汇处,木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属“三苗之地”,境内山林密布,盛产樟、杨、梨、枣、梓、椿等木材。早在先秦时期,在三苗氏古国的木制雕刻就有表现,到魏晋至宋元时期,就以宗教雕刻作品为主,发展至明清时期,其雕刻技巧日趋成熟。作品以实用和适用为本,以老百姓的需求为根,包含木制古建筑及建筑装饰木雕、木雕家具和日常用品装饰木雕、陈设欣赏装饰木雕、宗教和丧葬用品木雕。
通山木雕在中国民间,是因地而得名的一种木雕的流派之一。从明清两代到民国早期这是通山木雕艺术空前发展的辉煌时期。特别是明末,商业的繁荣促进了手工业兴盛。当时通山境内,兴建了大量以木结构为主的庙宇、祠堂、民居,这些木结构建筑主要装饰就是木刻木雕。闯王宝石古民居群、大路芋园(大夫第)、厦铺周家大屋、大畈高坑大屋及白泥谭氏宗祠、闯王高湖焦氏宗祠、燕厦琳公祠、洪港南岭口成氏宗祠是当时木结构古建筑代表作。
“团团四面白粉墙,屋上架的紫檀梁,屋柱根根松柏木,好个担梁广木香,雕龙画凤玉满堂。”这些在通山民间流传的民歌,佐证了通山木雕艺术的精湛技艺。
通山木雕艺人在建筑上精湛技艺享誉全国,被朝廷征用修建宫殿庙宇等,同治《通山县志》载:“顺治十四年十六年,班匠启运南京除逃绝开除外在纳班匠十人”。据叶氏宗谱和熊氏宗谱记载,他们的祖人曾在天津港开办木雕厂,其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
清乾嘉年间,在通山境内颇为活跃的汉剧、采茶戏戏班的活动也带动了通山木雕艺术的发展,各地兴建木构建的精美戏台,雕龙画凤。同时,各种戏剧故事、人物都作为通山木雕的题材内容开始展现。
目前,通山木雕主要流传于地处鄂东南的通山县及其周边地区,现藏于湖北省群艺馆的“通山木雕看橱”,是通山木雕艺术的典型作品缩影,被行家们誉为“木雕珍品”、“记载着通山历史灿烂文化和古老纯朴的民情风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
通山木雕主要分布在通山县和崇阳县的港口、路口,咸安区的大幕、桂花,阳新县的龙港、洋港、排市、木港、王英以及相邻的江西省武宁县和修水县等地。在我国的浙江、福建、天津、广东、北京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越南、泰国都有专门从事木雕的通山艺人。
谢志兵说,发掘、研究通山木雕和其传承历史,有助于从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和认识活动,充分了解通山的变迁和居民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
探访民间作坊
5月11日,在“叶氏木雕”制作间,记者见到了叶氏木雕第五代传承人叶鹏飞,他向记者讲述了他家祖孙几代人的创业史。
叶鹏飞是通山县洪港镇人,木雕在他的家族中已传承了五代,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他爷爷曾是当地有名的民间木雕师,父亲则是民间木雕艺术省级非遗传承人。在十里八乡,村里祠堂的宗祖牌位、佛教木雕、家具、姑娘的嫁妆都出自于他们之手。在老一辈的耳濡目染下,叶鹏飞自小就逐步掌握了刀技和木材挑选的基本原理。在小学的时候,叶鹏飞还模仿武侠小说里的古装人物,在木头上把这些人物刻得栩栩如生,都被小伙伴当玩具一抢而空。
由于家庭困难,初中还没毕业,叶鹏飞就外出打工。他先后在咸宁、武汉和天津的木雕工艺品厂里做雕刻工。业余时间还上夜校学素描、国画。为了提高自己的工艺水平,他还先后到天津和武汉美院学习绘画艺术。
如今,在堂兄弟中,已有5个从事木雕行业。雕刻作品多以生活风俗、神话故事为表现主题,大部分木雕作品销往武汉、江西等地。2006年,已经精通木雕技艺的他,独立到县城开了家木雕店铺。
叶鹏飞说,“我最大的乐趣是把木雕当作一门艺术来追求,特别满意的作品还舍不得拿出去卖,喜欢摆在家里”。
记者来到叶鹏飞在通山县城的家,跃入眼帘的简直就是一个木雕博物馆。一进家门即见透雕玄罩,上有岁寒三友“松、竹、梅”,阶梯的围栏上是刻着木雕工艺流程——从选料、除湿、描形等各个步骤的图案,并配以篆体的文字解说,显得古朴典雅,一看即知主人的职业。书房里的博古架上,陈列着他在外地打工时制作的木雕作品月亮铲、九环刀等,构思精巧,行刀运凿洗炼洒脱,线条清晰流畅,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在通山,还有一家木雕家族,那就是九宫山镇的熊应华,他是通山木雕陈氏第四代传承人,现已64岁。他从1983年开始带徒传艺,其中不乏女学徒,1996年,他来到通山县城,建了家“熊氏木雕作坊”。2001年又回到老家橫石潭建起了通山木雕厂,作为木雕产业基地,专门带徒授艺,直到现在。
2001年,谢志兵修建闯王镇高湖村仿古木质结构的朱氏祠堂,受到咸宁市民俗学会和咸宁市建委等单位的好评,被授予“咸宁市民间古建筑大师”称号。30多年来,他授徒30多人,如今大多徒弟在海南、广东、上海、北京、武汉等地发展。他们制作的木雕花格窗、木雕龙椅等被台湾、新加坡等买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