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3日 星期
学校爱劳动 回家变懒虫
为锻炼孩子,给孩子有偿家务,妥否?
记者 熊大平

  洗袜子2元,洗杯子1元、搽桌子1元……有些孩子在学校劳动受表扬,以参加劳动为骄傲,在家却不愿动手。家长为鼓励孩子做家务,按劳动计算报酬。

  现象:给钱鼓励做家务

  “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回家袖口都很脏。问及原因,是在学校做值日,用袖子擦桌子。”章女士介绍,上幼儿园起,女儿在班上经常做卫生,因为老师都请表现好的学生值日,做值日生成了一种奖励。

  “每天当了值日生,回家都会向我们炫耀一番。”章女士表示,幼儿园的卫生包括,擦桌子、扫地、端饭等。孩子们都以值日为荣。可上了一年级以后,孩子变得越发的懒。6岁多的孩子明明可以自己挤牙膏,帮忙端饭,可她都一一拒绝。

  最近章女士就给孩子订了个协议,做一次家务就给一块钱,还为此给孩子买了一个存钱罐。这下孩子干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每天帮忙擦茶几、擦鞋子、洗袜子等等,都能挣几块钱。章女士说,简单的擦洗,孩子都能做。袜子每次孩子洗过之后,她还要再洗一遍。不是要她做得多好,而是要孩子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也是对孩子的锻炼。

  讨论:奖励太物质化

  培养孩子做家务,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对于给用金钱奖励孩子做家务,有部分家长认为可以培养孩子“劳动才有收获”的观念。

  某小学老师刘老师,儿子上一年级,在他们家给出几样家务,孩子必须完成其中的三样,比如收拾玩具、整理书包、擦鞋子等等。然后根据质量给予1到3元的奖励。“每天给3元早餐费,做家务的奖励,就是孩子的零花钱。”刘老师用这种自己挣零花钱的方式,鼓励儿子做家务。

  刘老师表示,给早餐费是为人父母养育子女的责任,但是吃饭穿衣学习之外的费用,他认为不是父母的义务。于是通过完成部分家务的形式发给儿子零花钱,由他自由支配,同时还要详细记录支出项目,钱花完了就得自己挣。他认为重要的不是给不给钱,而是要教会孩子正确的做事态度和用钱的方法。

  有家长认为金钱奖励太物质化,容易让孩子认为劳动是与父母的交易行为,与金钱画上等号。从小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给予鼓励的方法也能引导孩子。

  9岁的菲菲是四年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自己洗澡,洗袜子,每天回家都整理自己的鞋子和衣物。可妈妈从来没给过一分钱的工钱。菲菲妈说,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课余爱好,料理家务也很重要。金钱奖励做家务的方式不大好。

  在她看来,这样既可以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可与培养孩子勤劳爱劳动的习惯。做完家务给孩子称赞比钱的奖励更有意义。

  建议:量化劳动奖励

  对于孩子做家务的能力训练,记者在很多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了解到,学校都会注重孩子劳动能力培养。在寒暑假也会以书面的形式提醒学生寒假在家多做家务,还有的学校按照年级,给学生规定家务的内容和次数。

  咸安区外国语实验小学副校长杨婷认为,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爱心以及对父母为家务操劳的理解。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增添家庭温暖,传递孩子对父母的爱。

  对于出现这些物质鼓励孩子做家务的方式,她认为,首先是家长在早教阶段对孩子包办太多,让很多孩子缺乏劳动的意识。在学校为了老师同学的关注,孩子们在大环境下会参与劳动。但回到家,父母总以干不好为由,或者以学习为重,不让孩子参与劳动,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为父母分担家务的意识。

  对于家长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她认为可改变奖励方式,如采取家务累计的方式,在一个阶段内完成相应的家务,给孩子一个奖励。或者是物质奖励、游玩奖励等等。量化劳动成果给予奖励。对于不愿劳动,首先还是要了解孩子抵触做家务的原因,对症下药。

2014年1月23日 星期

第08版:教育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