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熊猫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虽然大熊猫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但却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可在距今约260万年至1万年前咸宁的土地上,大熊猫也曾栖息繁衍……
本期《泉都寻宝》栏目走进市博物馆,让大熊猫头骨化石拉开咸宁沧海桑田的历史帷幕。
飞仙洞发现奇怪化石
走进市博物馆“咸宁出土文物精品展”展厅,一件上下颌完整的头骨化石吸引了记者的眼球,其模样似熊又似猿,让人难以确定。记者仔细一看说明牌发现,原来这是一件更新世时期的大熊猫头骨化石。
这件大熊猫头骨化石的发现,还要感谢一位热心农民。1987年9月,咸安区古田乡新铺村农民周远文在飞仙洞采石场劳作时,采集到一动物上颌骨化石,但他并不知这为何物种,便交到了当时的咸宁地区博物馆。随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清理,在距头骨采集地点约1米处,找到了一动物的下颌骨及少量肢骨化石,包括骼骨、肘骨等。最后经考古专家确定,飞仙洞发现的动物的上颌骨与下颌骨及肢骨属同一个体,系一件大熊猫头骨化石,从其牙齿磨损程度看为成年大熊猫。它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大熊猫化石之一。
略大于大熊猫现代种
据博物馆副馆长袁虹介绍,这块化石保存完好,头颅骨粗而且短,鼻端较短,牙齿较现今的大熊猫大,咀嚼面则较为复杂。尽管略大于大熊猫现代种,基本上与更新世中、晚期的大体形化石种接近,大于更新世早期的大熊猫小种,但具有大熊猫头骨的所有特征,应属于大熊猫巴氏亚种。巴氏大熊猫很可能是现今大熊猫的祖先,并由始熊猫演化成的小种大熊猫衍生而来。
据了解,巴氏大熊猫是大熊猫中最大的一个亚种,它们最早出现在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已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华南、华北和华中地区,并且到达了越南和缅甸北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熊猫家族的鼎盛时期,大熊猫与牛羚、鬣羚、剑齿象等动物组成了南方更新世着名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到中更新世晚期,巴氏大熊猫逐渐进化成现代大熊猫,同时它们的分布范围和数量继续缩减,身体也逐渐变小,最后成为今天濒临灭绝的“活化石”。
拉开咸宁历史的帷幕
“大熊猫虽是外表憨态可掬的植食性动物,但仍保留了食肉祖先的尖利脚爪和凶猛习性。因此比普通大熊猫体形更大的巴氏大熊猫可能也不是好惹的,当遇到食肉动物时会拼死一搏。”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大熊猫虽然是“素食主义者”,不过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熊猫是食肉动物,后来才逐渐进化成以吃竹子为主的“素食主义者”。
大熊猫头骨化石的发现说明咸宁在更新世具有适合动物群生存的自然条件,另在阳新县荻田宝下洞(原属咸宁地区)发现的人牙化石,经中国科学院鉴定,确定约为1万年前。”袁虹介绍,在辽阔的鄂南大地上,出土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和大熊猫头骨化石,见证了早在几万年前的史前时代,就有人类和动物在这块土地上栖息繁衍,拉开了咸宁沧海桑田的历史帷幕,也奠定了咸宁远古文化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