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8日 星期
14岁初中生校门口被打后,记者采访发现——
缺“德”学生易引发校园暴力
记者 熊大平

本月中旬咸安某中学学生在校门口无故被打一事,受到学校家长的关注。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我市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施暴学生常为一点小事大打出手,这些学生多是生活中缺少教育和关爱。预防和扼制校园暴力发生,还需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忙出头,将对方打一顿。民警表示,这些学生,不愿多交流,遇事情绪容易暴躁。

有高中学生表示,有部分学生认识校外的一些“混混”,与校内学生发生摩擦就动手。行为攻击的多在校外进行,但在校内的语言暴力等轻度校园暴力事件比比皆是,如取绰号、辱骂同学等。

习回家的同学,程亮想趁机跑掉。但被李某等人抓住,并对他施暴,踢肚子、施拳头,无论程亮怎么喊,对方说等自己打痛快了再说。等李某四人停手扬长而去时,程亮已经痛得蜷缩在地。在周围同学的帮助下,才报警。

经民警调查,李某等四人寻衅滋事,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但由于李某等人不满18周岁,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民警对他们的拘留,计入学生档案,满18周岁再犯,将从重处罚。

络等,对青少年生活带来影响,使他们的意识形态发生变化,容易跟着网络学习暴力等。一些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温暖、在老师面前没有存在感的孩子,容易沉迷网络,没有钱上网会向低年级学生“擂肥”,得不到钱财,就施以暴力等。

如何预防校园暴力?受访的老师表示,应该从学校、家庭培养、社会意识等多方面入手。有高校老师认为,家长要以身作则,与孩子加强沟通,家长不仅要管孩子的学习和吃穿,还要关心孩子的品行。部分独生子女自私、心理脆弱、冷酷,这些性格特点都容易引发校园暴力。此外,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在初高中阶段,尤其高中很多德育课程被挤占,教学行为上的不重视,给学生意识上造成不重视的印象。学校应该把法制教育、德育教育列入初高中的必修课程。

事件回放:晚自习后无故被打

14岁的程亮(化名)是咸安某中学学生,本月中旬一天下晚自习后,在校门口遇到四名类似社会青年模样的人。程亮没注意,四个人正朝自己走来,自顾往前走,突然被这四个人围住了。“你们是谁啊,我不认识你们。”程亮有点害怕,但自己没惹事,也理直气壮地说。可四人中的李某冲他大吼,“叫什么叫,信不信打你一顿。”说着还推了程亮一把。

意识到事情不对劲,周围也有很多下自

民警调查:施暴常为小事出手

办案民警表示,这类校园暴力案件多集中在初高中,施暴者多是一些成绩不好,或者与社会无业青年有过紧联系的学生。

“大多是因为一些小事,甚至不是事的事而发生摩擦。”据民警介绍,上半年某高中一外地学生,因走路与班上同学撞了一下,对方嫌道歉不能解决问题,叫来社会青年帮

专家分析:多因素致德育缺失

有专家表示,在校园暴力行为中,很多都是情绪冲动的学生,在情绪冲动时进行的一种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在校园生活中遭到排挤、欺辱或者家庭遗弃、缺少关爱的学生,都容易进行攻击性的行为。

该专家说,家庭环境也容易造成孩子叛逆、走极端,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睦、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疏于教育、或者管教方法过严或过于溺爱等。此外,社会的意识形态、网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

第07版:教育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