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元节”(俗称鬼节)。街头路口,热闹非凡:火光与烟雾混成一片,鞭炮声此起彼伏。只不过,当祭祀者们悄然离去,留给城市的便只有满地狼藉。城市市容,实际上成了一种“陪祭品”。年复一年,这样的场景都在重演,令人感慨唏嘘。
应当理解,中元节街头烧纸,是人们对逝去亲人表达哀思一种方式,这样的祭祀习俗由来已久。单纯地予以禁止,恐遭民意反弹。但同时,也须看到,随处乱烧纸是一种陋习,不仅污染市容,危害人体健康,还有可能产生安全隐患。对此,我们决不能抱持漠视纵容的态度。
出于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也出于对城市文明的考虑,近年来,有关“文明祭祀”的呼声不绝于耳。现阶段的一种权宜之策是,由政府部门为市民开辟专门的祭祀场所,防止随意烧纸的乱象。当然,即便如此,资源的浪费、污染的产生恐怕仍旧不可避免。要真正实现“文明祭祀”,就必须走出“烧纸放炮”的窠臼,创新祭祀方式。
事实上,很多城市在这方面不乏引导。每到中元节,一些部门便发出号召,提倡网上祭奠、社区共祭、家庭追思等多种形式的文明祭奠形式。在某地,出于文明过中元的考虑,鲜菊花祭祀成为了一种倡议。
然而,着眼现实,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新的祭祀方式并未得到广泛回应。咸宁街头路边的纸灰,就是一个让人遗憾的证据。其中的原因或许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恐怕在于市民未能及时转变祭祀观念。须知,“烧纸放炮”不过是一种祭祀形式。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表达对亡故亲人的哀思,达到了祭祀的目标,又何必过分拘泥于“传统”呢?(张隐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