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香,茉莉香,比不上江南的桂花香……”正如歌中所唱的一样,在桂乡咸宁,每到中秋时节,大街小巷,漫山遍野的金色花朵盈满枝头,扑鼻而来的香气让众芳相形失“味”。近年来,在连续四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的节会效应带动下,咸宁桂花更是“芳名远扬”。依托桂花资源和桂花历史文化,大力发展桂花产业成了一条特色产业路。
张四军和他的桂家村桂花酒正大步奔走在这条康庄大道上。如今,桂家村桂花酒产品不仅在本地家喻户晓,产品还远销浙江、 上海 、 湖南 、广东等地。张四军表示,未来,他会致力将“中国桂·桂家村”打造成中国桂花酒第一品牌。
“聊”出来的桂家村酒
咸宁有什么特产?多年前,面对外地游客,很多人可能会推荐桂花糕、雷竹笋等传统特产。如今,来咸宁旅游的外地客的背包里,又多了几瓶咱们咸宁桂花酿的酒。
说到咸宁的桂花酒,就不得不说起桂源红酒业生产的桂家村酒,以及它的创始人张四军。
张四军告诉记者,会创办这样一个品牌,还得从十年前说起。十年前,他曾开过副食批发部,代理一些知名品牌食品,每年可挣50余万元。借工作之便,还常常外出兼旅游,过着自在悠闲的日子。
可是不管是在异地还是在家乡,张四军总是听到不少游客说:“咸宁是中国桂花之乡,为什么很难买到桂花食品呢?”更令张四军记忆深刻的是,2001年10月的一次广州之行,许多广东籍朋友又谈起,如果咸宁有一家桂花酒厂,专做本地特色,也许还能带动本地旅游消费市场,提升咸宁的美誉度。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四军听到此话后立即萌发了办一个自产自销的桂花酒厂的念头。做事雷厉风行的他返回家乡后,就逐步做起了市场调查和前景论证,仅历经5个月时间,就在家乡开了一个400平方米的小厂,办起了桂源红酒业,生产桂家村牌桂花酒。
“酿”出来的特产品牌
创业艰难。在建厂及生产的过程中,张四军历经波折,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逐渐“酿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桂花酒。
由于当时桂花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办厂初期,市场上一时间产品相对过剩,加上张四军当时和很多从事桂花加工的人一样,还处在粗加工阶段,没有进行深度挖掘,对市场规律把握也不准。工厂内经常出现产品过剩或产品不够现象。有的时候商品卖不动,有的时候则供不应求。有一次,山东一位游客一次订光了所有库存酒,还面临着缺货,情急之下的张四军只好连夜赶货,补起客户的订单。
通过慢慢的摸索,张四军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他明白,要想办出特色,叫出名声,桂家村桂花酒还要进一步提高品质,差异化经营。
于是,他精益求精,不断提高酒的品质。从解决早期黄酒沉淀的问题,到处理酒后“上头”的问题,再到适应各类人群需求开发桂花酒,张四军都在不断的试验摸索。他先后10多次花高薪聘请四川等地知名专家来破解难题。就这样一次次改进,口感醇美,香气扑鼻的桂家村桂花酒终于酿成。
为了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张四军多次前往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城市聘请专业技术人才,历经11年的开发、研究和乐此不疲的求教,张四军的桂花酒在珠三角一带小有名气,在本地也拼出一块特色市场。
“创”出来的产品口碑
从2002年至今,张四军所创办的桂花酒不断创新突破,从当初生产低度的桂花蜜酒到现在的高度低糖的“桂花香型”古桂酒、桂花糯米酒,都得到了人们的肯定。新推出的桂花村白酒,口感好,不上头,嘴留香,适合喜爱喝高度白酒群体,消费者交口称赞。
如今,他又将方向瞄准了古桂酒。“研发600年的桂家村古桂酒,主要是为了保护咸宁古桂资源。”张四军介绍,目前我市仅有两棵600年的古桂树,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古桂树,同时突出这两棵古桂树的价值,经多方研发和考察,于每年8月桂花盛开之际,工厂派专人采集古桂树上的花蕊,然后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古桂花进行深加工,与粮食进行发酵,再进行酝酿,三年后才能开瓶使用。古桂酒酒香纯正,口感绵柔,老少皆宜,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对养身健体、润肺护肝十分有益。
据介绍,两棵古桂每年能酿制4000-5000斤桂花酒,在市场上该酒还属于限量版。
“谋划”中的第一品牌
目前,我市有7家桂花酒厂。纵观我市桂花酒整个行情,可以说是做旅游、做特产的多,走上百姓餐桌的少。为此,张四军打算在未来五年,结合桂花文化、嫦娥文化,屈原的“奠桂酒兮椒浆”、毛泽东的“吴刚捧出桂花酒”等文化,策划全国桂花酒研讨和桂花酒品尝大会,提升桂花酒品牌和知名度、美誉度。让更多的老百姓爱上喝桂花酒。
同时,为了加快桂花酒业发展,在本地做成标杆特色产业。今年来,张四军又准备在城区周边征地100亩,高规格建设现代化万吨桂花酒生产基地和观摩示范基地。致力打造”中国桂·桂家村”这一中国桂花酒第一品牌。据悉,该项目建成后可年产优质桂花系列酒1万吨以上,产值5亿元,纳税20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