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槟榔致癌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7月15日,海南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口腔癌专家、教授郑根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口腔癌是由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加内在易感基因产生。
但咀嚼新鲜槟榔还是烟熏的槟榔容易致癌?是否咀嚼槟榔就一定会产生口腔癌?是否有量化指标?郑根建表示,目前还没有科学研究依据,但从他多年的临床经验来看,有50%- 60%的口腔癌患者都有长期咀嚼槟榔的经历。
郑根建说:“咀嚼槟榔致口腔癌会有一个量的叠加过程,从而引起质变,但多少量能引发口腔癌也与个体差异有关。就像很多人一辈子吸烟,但也不见得会患肺癌。”
海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廖天安认为,槟榔是否致癌,重点在使用方式,如果长时间嚼槟榔,肯定会伤害口腔健康。
“是否由于食用槟榔直接致癌,目前查阅的资料里,还是有争议的。”海南省热科院有关专家表示,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常嚼槟榔易得口腔癌,只是调查认为经常咀嚼槟榔的这种行为,易得口腔癌,并不是槟榔本身致癌,没必要谈槟榔色变。
槟榔药用价值有待提升
有关专家认为,长期咀嚼槟榔容易患口腔癌,但不代表槟榔是有害的,相反,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药用价值很高。
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就曾写过“红潮登颊醉槟榔”的佳句。鲜食槟榔有一种“饥能使人饱,饱可使人饥”的奇妙效果,空腹吃时则气盛如饱,饭后食之则易于消化,可谓人间仙果。
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槟榔有“下水肿、通关节、健脾调中、治心痛积聚”等诸多病症。不仅如此,槟榔还有治青光眼、血压增高、驱虫等效果。
海南省农业厅厅长江华安认为,槟榔作为南药,发展到现在已有很好的基础,如果趋利避害,把槟榔的药用价值提升,相信能够把槟榔产业发展得更好。“只要科学使用槟榔,危害可以达到最小。”
亟需制定槟榔生产标准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设计研究所专家吉建邦介绍,槟榔的安全问题由来已久,目前的加工方式也存在卫生问题。
也有专家指出,除了过量嚼槟榔外,也可能是因为在槟榔的加工过程中,添加了不合法的添加剂,消费者咀嚼时产生了致癌物。但这些都可以通过规范管理去避免,应该利用这次机会,对槟榔的深加工进行规范。
有关专家建议,目前槟榔加工行业缺乏国家标准,急待设立相关的生产标准,包括相关的食品卫生的规定,推动槟榔加工业的升级。有了标准后,还需要严格执法,加强对行业的规范和有序的管理。(据南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