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 星期
向本报读者赠言问好
舒婷,飘过香城的鸢尾花
文/记者 刘玉关 图/记者 赵忠志

  身着黑色T恤,外搭黄色衬衫,配上一副圆形墨镜,头戴一顶遮阳帽……7月5日,潜山之上,舒婷来了。传说的大诗人,以一身休闲装扮走进了记者的视线,简洁却不失时尚,简单却不失气场,这就是大家风范。

  赏潜山美景,看桂花古树,观竹海泉韵,游赤壁古迹,探访刘家桥……在咸宁采风的3天时间里,舒婷用自己的眼睛阅读着这座城市风景的宽度,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这座城市历史的厚度,用自己的智慧思索着这座城市文化的深度……她不轻言美,她不轻言爱,但她在采风最后一站——市博物馆里留下了八个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这八个字,就是城市的风景;这八个字,就是城市的厚度。

  一路走来,一个立体真实的舒婷,留在了香城泉都。

  低调的舒婷

  舒婷一来,记者便想尽办法约见专访,但得到的结果是拒绝,理由是舒婷一向低调,从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

  舒婷的低调,不禁让记者黯然。不过几天的简单接触,她的低调也令人敬佩。

  外出采风,舒婷坚决反对前呼后拥的随行人员,只需一个人做向导即可。于是,访咸安柏墩的桂花源,去赤壁怀古、探访刘家桥古民居……一台车,三两个人,简单出发。即便离开咸宁之时,众位领导和文学爱好者要相送,但都被舒婷婉拒了。独自拉着一个简易行李箱,静静地走了,犹如来时一样简单低调……

  不愿在大餐厅就餐,宁愿吃街边特色小店;不愿领导陪伴左右,更愿独自去欣赏风景;不愿被称为大作家,更愿与人像朋友相处……其实,这就是一贯真实的舒婷。

  幽默的舒婷

  舒婷在哪?哪里就有笑声。

  在几天采风活动中,每一位与舒婷接触的人都说一句话:舒老师真是个幽默的人。无论是与市领导的见面会上,还是在采风沿途,只要舒婷一开口,原本或严肃、或冷场的交谈氛围立马变得轻松自在。

  舒婷离开咸宁的那天早上,在宾馆房间里,她热情地招待了记者。期间,舒婷与人谈要事,记者站在不远处等候,舒婷便示意让记者挨着她的空位坐下。记者因为被婉拒专访而有些拘谨,便称站着无妨。不料,舒婷来一句:“是座位长了钉子,还是怕我吃了你?”一句简单的话,让现场笑声不断。

  一句简单的问候,一句轻松的话语,一个简短的笑话,一个体贴的安慰……舒婷用自己的言行,让身边的人轻松地感觉到,她不是令人敬而生畏的大作家,而是一位平易近人的普通女性。

  率真的舒婷

  在市竹子博览馆采风,工作人员奉上一杯竹叶茶,舒婷接过茶,看着清清的茶水中飘着竹叶,不禁感叹:“这茶不仅好香,而且看上去就像一幅山水画般漂亮。”率真的舒婷把最美的评价给了竹叶茶,工作人员便送上一包。舒婷声称,她想带一点回去给朋友尝尝,但只需一点点。最后,舒婷只带走了巴掌大的一小袋。当得知咸宁桂花糕有特色时,她也称要带一点回去,但只要巴掌那么大就足够了。咸宁文友欲准备两盒,率真的舒婷反复强调,她只拿走一点点,其余都会留下。文友只能照办。

  虽然舒婷婉拒专访,但得知本报读者得知她的咸宁之行都非常兴奋时,舒婷立马挥笔赠言:“香城文风鼎盛,艺术成果斐然”,以此向读者问好。

  率真的舒婷,将喜好写在脸上。临走时,舒婷带走最多的是介绍咸宁的书籍,因为她是一名嗜书者。

  一个真实的舒婷,就像她那些有光泽的诗歌一样,在流淌的静谧岁月中充满光泽。

  

2013年7月12日 星期

第03版:中国名家看咸宁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