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在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进行了一次关于妈妈的问卷调查。对于“你会对妈妈说"我爱你"吗?”,选择“经常说”的受访者居然为0人,有33.3%的受访者选择“偶尔说”,33.3%的受访者选择了“想说,但不好意思说”。而还有33%的受访者选择了“不想说”,这意味着有近七成的受访网友将“妈妈我爱你”藏在心中。
(5月12日《沈阳晚报》)
在母亲节到来之际,不少单位都开展了向母亲表达祝福的活动,有提供免费旅游的,有免费给老人看病查体的,有给老人送礼物的,等等,这些都表达了当今社会对老人们的关爱。问题是,关爱老人贵在平时,而不是扎堆在母亲节,对老人进行物质施舍和亲情轰炸。特别是,子女以工作忙为由,对母亲“爱在心头口来开”,或者言不由衷地对母亲进行“废话”问候,日趋淡化的“感恩”,势必会让母亲节形式化。
诚然,社会上的关爱能让老人备感幸福,但老人们最需要的还是儿女的亲情爱护,而亲情爱护不仅仅表现在对父母节日的问候和物质生活保障上。不要以为每年春节回家转了一圈、平时每月按时寄几个钱,隔三差五地给家里打一个无关痛痒的电话,就表示儿女尽了孝,父母就心满意足了。要知道,老人们由于年龄、身体的原因,出门少,接触人也不多,有些老人整天对着电视看,有些老人躺在床上发呆。由于长期感到寂寞又不能排解,不少老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每逢节日,老人们尤其感到孤独和无助。
可见,即便老人衣食无忧,也难排解精神上的空虚和寂寞,更难以根治“空巢之痛”。不妨做个实验:母亲节,让空巢老人的子女突然“空降”到他们面前,保证他们高兴得像三岁孩子似的,笼罩在他们身上和心头的病态也立马会烟消云散,一扫而光。也就是说,子女常回家看看,是根治老人“空巢之痛”的灵丹妙药,也是对父母最好的感恩。
因此,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家庭成员,在保障老人基本生活的同时,更应注重对他们的“精神赡养”。特别是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应常回家看看,将父母从繁重的家务中解脱出来,亲手为他们准备几顿丰盛可口的饭菜;多与父母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陪父母去医院检查身体,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这些都能让老人们心情舒畅,排解孤独寂寞。所以,在母亲节,除了要营造一种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之外,子女们更要回家看看,让爱没有距离,因为这才是送给老人最好的礼物,也是他们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