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黄珊
5月5日将进入农历立夏节气。立夏预示着天气将转热,炎热的夏季即将到来,同时雨水也将增多,此时养生保健要适时作出调整。
立夏时节该如何正确养生?中医专家建议,要把握“四个一”。
进稀食:一碗稀粥消暑止渴
多进稀食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要方法。天气一热,很多人吃不下饭,这时,吃一些稀食既能饱肚子又健康。据了解,在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
咸宁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王先锋称,在煮粥时加些荷叶,不仅味道清香,还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多午休:一顿午觉养精蓄锐
立夏后,昼长夜短,人们晚睡早起,睡眠往往不足,再经过一上午的忙碌,体力和精力的消耗都比较大。因此中医提倡夏季午睡,促进身体健康、减少疾患发生。
一般来说,夏季午休以30分钟至一小时为宜,时间过长反而感到疲倦。醒来后不要匆匆起床,马上投入工作或学习,因为此时大脑的供血量不足,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功能性紊乱,让人感到头昏脑胀,最好再躺10分钟左右起床。
降心火:一个微笑驱散烦扰
立夏后气温逐渐炎热,人体容易感到烦躁不安,有些平时不太急躁的人,到了夏季也会为一些小事情发脾气。王先锋认为,这是由于过高的气温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心理,为心火过旺所致。
他说,心脏的生理功能为主血脉、主神志。心脏是重要的血液循环器官,心脏阳气推动血液循环,把营养物质供养到全身,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此夏季心火过旺,不仅情绪容易起伏、出现波动,还会降低人体免疫功能,稍有不妥就会发生各种疾病,特别是老年人易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因此,夏季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切忌狂喜大怒伤心。
微出汗:一杯清水促进排毒
夏季人体容易出汗,虽然适当的出汗有利于散热,但要避免大汗淋漓,出汗过多会“伤心”。中医认为,如果夏季出汗过多,人体水分减少,电解质流失,血液会变得黏稠,严重时甚至出现中暑、休克、中风、心梗等危险情况。
夏季出汗多,要注意补充水分,促进体内致热物质从尿、汗中排出,达到清热排毒的目的,但在感到口渴的时候猛喝水则是不可取的,甚至可能造成水中毒。应在平时就多注意补水,大量出汗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淡盐水,以调养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