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7日 星期
中国引进版权综艺节目“热闹”的背后

  《我是歌手》刚刚收官;本周,《中国最强音》即将接档开播,同时,还有正在热播的跳水节目《中国星跳跃》和《星跳水立方》……然而,这些强势占领电视荧幕的节目都离不开“引进版权”这一关键词。

  2013成“版权引进年”

  从事海外版权引进的世熙传媒公司总裁刘熙晨告诉腾讯娱乐记者,“刚刚结束的戛纳电视节上,中国的电视人几乎见什么买什么,和大家出国旅游买名牌包一样,挡都挡不住。”

  2012年,浙江卫视从荷兰引进的《中国好声音》一骑绝尘,领跑所有卫视。无论从收视率、广告营收还是影响力都让同行羡慕不已。所以,在去年的戛纳电视节上,就出现了不少中国电视人的身影,当时就有业内人士断言,“2013年,会成为‘版权引进’年”,果然从2013年第一季度开始,各种引进版权节目纷至沓来,占据各卫视黄金时段。

  刚刚收官的《我是歌手》改编自韩国的《I AM A SINGER》;即将开播的《中国最强音》即是在英国久播不衰的《X Factor》;《舞林争霸》原版是风靡全球的美国舞蹈类节目《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央视也来凑热闹,引进了美国《Dancing with the Stars》,以《舞出我人生》的名字推向市场;这一阵引起无数话题的《星跳水立方》《中国星跳跃》分别引进自德国和荷兰的明星真人秀节目。

  据统计,湖南、江苏、浙江等地方卫视加上央视,今年引进海外版权的综艺节目达30档左右,也就是平均每个月都有2档半的引进版权节目在各大卫视播出,黄金时段则几乎被这些“外来的和尚”占满。

  过去直接“抄”,如今讲版权

  天津卫视节目频道副总监王屹告诉记者,“这些年,活跃在荧屏上的综艺节目,90%以上都能在国外找到原版模型。如当年东南卫视《开心一百》全盘抄袭韩国综艺类节目《情书》,《快乐大本营》是模仿香港《综艺60分》,《超级女声》的节目制作形式也是取材于美国当时最红火的选秀节目《美国偶像》。各卫视引进海外版权,起码有10年历史了,只不过在这10年间,我们走完了一个借鉴、照抄到如今的本土化改造的过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芝晓告诉记者,之前国内各卫视之间并无“节目版权”意识,更无版权购买之说,“当年有一种说法,‘湖南卫视抄欧美,全国抄湖南’。所以,与其说这两年海外版权突然风靡,不如说,大家终于开始有了版权意识,不再‘山寨’了。”

  净赚2亿的节目确实有

  为了抢到优质的电视节目,各电视台在购买版权上的花费可谓毫不手软,早前,央视为了打造《幸运52》,花了400万人民币购买《GO BINGO》版权,《中国达人秀》的版权价值300万。2010年浙江卫视耗资千万订购《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也花了300万。这些版权费,平均占到了国内电视节目制作费的1/5,而在国外,版权费用仅占制作费的1/10。这些钱,最后真的赚回来了吗?

  一位从事电视节目制作多年的资深电视人告诉记者,三年前,国内电视人开始走进戛纳电视节,寻觅适合中国的节目版权,但花出去的钱不少,实际挣回来的只是凤毛麟角。这三年中,仅有《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少数节目赚到钱而已。

  《中国好声音》

  第二季预计能赚16亿?

  《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广告费从每15秒15万,涨到20万,一个月后突然飚到36万,直至最后决赛夜达到每15秒116万的高价。而第二季《中国好声音》节目尚未启动就待价而沽,价值迅速升值,据分析,冠名、特约赞助、视频版权等各项收入加起来,总共高达16亿。其中,冠名费用由去年的6000万飙升至今年的2个亿。

  《中国达人秀》第二季,三家主赞助共投入8000万元的广告费用。而决赛当天“梦想之夜”临时招标的48个15秒广告,共计1500万,加上其他赞助费,《中国达人秀》单广告收入超过上亿元。已经达到了央视A类广告招标水平,仅次于当年春晚15秒33万元的价码。

  引进10档最多火1档

  “引进版权”真的都为卫视带来了高收视,高收益么?不一定,普通观众只看到了那些成功的,其实还有很多引进版权的节目成了“炮灰”,王屹笑称:“我们不方便提(不成功的节目的)名字,但你上网搜一下,收视率在0.5以下的(引进版权节目),我觉得都算是不成功的。”

  即便是今年大热的《我是歌手》,其总决赛收视2.38,远不及去年《中国好声音》总决赛收视破5的盛况,更别提2005年《超级女声》总决赛破11的收视盛况了。可见,国内观众对引进版权节目的热情,逐渐趋于理性。

  “水土不服”每年害死10档节目

  该资深电视人还告诉记者,中国一年引进10档节目,能够真正能火能挣钱的有一档就不错了,保本的最多两档,剩下大多流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X-FACTOR》也就是《中国最强音》的原版,2011年就被辽宁卫视以《激情唱响》的名字引进,“世界选秀教父”Simon Cowell(西蒙·考威尔)也亲自出任总制片人,但是这档卖到了全世界近80个国家,在每个国家几乎都挤进收视榜前三的节目,却在中国遭遇了水土不服,不管是反响还是收视率都不尽如人意,第二季就开始出现选手匮乏的状况。不知转到湖南卫视手中会不会有较大的起色。

  2010年,江苏卫视从德国引进婚恋幸福真人秀《老公看你的》,该节目在德国开播一个多月就创下收视率16.2%的好成绩,引进到中国后做了大量的本土化改进,起初话题性不错,但没多久与另外一档婚恋节目《欢喜冤家》同时下档。还有《完美暗恋》《明天就出发》《最高档》等节目,都是出身名门的“引进版权”,但都因“水土不服”而销声匿迹。刘熙晨就表示,“每年有十档海外版权节目会成为‘炮灰’”。

  本是“下金蛋的母鸡”

  怎么就成了“炮灰”?

  电视台说:版权只是外衣,根基还是内容。江苏卫视总编室副主任刘原认为,不少引进节目在国内昙花一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考虑实际情况,简单地照搬照抄”,“像《好声音》这样的音乐类节目,可以按照对方提供的流程走,没有问题,因为唱歌没有国界之分。但其他类型的节目则不能完全照搬,要跟你的平台定位和观众多年养成的收视习惯相匹配。形式感的东西只在一开始有效果,最后一定是归根到内容。”

  就拿2011年东方卫视播出的《我心唱响》来说,该节目购买了荷兰《Sing It》的版权,节目特点是“说不出的话,唱出来”,可几期之后,节目组发现了一个难题——中国人太含蓄了。总导演陈晔曾对媒体表示,“原版节目中,随便个普通人都能兴奋的唱歌跳舞,但我们请嘉宾来录节目,表达还是太含蓄,缺乏镜头感。”两季26期合同到期后,《我心唱响》停播。

  制作公司说:“制作手册是教方法,不会教制作能力”。版权节目的提供方,都会提供一本厚厚的制作宝典,“宝典”里是海外节目制作人总结的各种经验和细节,包括如何设置节目环节、怎么展现人物性格,甚至还有灯光、舞美、机位这些最基础的细节,不少内地电视人觉得,只要照葫芦画瓢就好了。

  但是,制作了《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节目的灿星公司宣传总监陆伟告诉记者,“最基础的制作守则可以按照‘宝典’来,但是在制作时一定得想清楚,要向国内的观众传达什么,怎么呈现出来。在这个呈现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宝典’。‘宝典’只是告诉你国外的经验和制作理念,教你方法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有制作的能力了。只学皮毛,生命力就存在问题。中国的舞台布景比国外更豪华,硬件好学;但软件上,国外制作方那种以人为本的精神,对每个细节一丝不苟的态度都是需要长时间学习。”(据腾讯网)

2013年4月27日 星期

第42版:奇彩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