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2日 星期
收车时“鸡蛋里挑骨头”售车时“只报喜不报忧”
揭秘二手车市场“潜规则”
业内人士:买卖时应签订书面协议
记者 蒋逐宸
破解潜规则:交易时应签订协议

  随着汽车市场的不断繁荣,家庭购车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在提升,直接催热了二手车交易市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二手车交易市场还存有许多“潜规则”,让买卖双方车主颇感无奈。

  潜规则一:先抬价 后压价

  2012年5月,家主温泉的李女士来到城区某二手车回收公司打算卖掉自己的车。说明来意后,2名车贩子来到车前,开了一个7万元的高价。

  等李女士去其他市场询价一圈后,打算以7万成交时,孰料,刚报完价的车贩又打开引擎盖、车门等各个部位进行仔细检查。5分钟后,车贩子表示,车子存在车漆划痕要修复、发动机内部要清洗等一大堆问题。车辆回收价格一降再降,与李女士心里承受的价位相差越来越大。

  据了解,这种“先抬价,后压价”的做法在二手车交易市场十分常见。因车主对车辆知识的欠缺,二手车贩先开出较高的回收价格吸引卖主,在交易时夸大缺陷,贬低车辆价值,以期许低价成交。

  潜规则二:没买主 不过户

  车辆卖给二手车贩后,虽然他们口头承诺会立即办理过户手续,但是没有新的买主出现,车贩的话很难兑现。若在此期间出现交通事故,遭受经济损失和惹上麻烦的只会是原车主。

  2012年12月,曾先生在办理新车登记手续时被告知,在曾先生名下有一辆车近期新增多条违章记录还未处理。经询问后曾先生才想起是2个月前,在城区某二手车贩那交易的旧车。原来,车贩为避免因二次过户造成的资金浪费,在曾先生将车交接后,车辆还未找到新买主前,一直没有办理过户。经双方多次协商,最终曾先生自己出钱将车辆过户给车贩才算了结。

  

  潜规则三:有缺陷 先瞒着

  旧车交易过程中,车辆质量状况最难保证。车贩以低价收购事故车后,对车辆进行翻新、修改行车里程表……等车主发现车辆问题严重后,车贩就开始推卸责任。

  2011年10月,吴先生刚从驾校拿到驾驶证,因考虑到驾驶技术生疏,打算买一辆旧车练练手。一个月后吴先生在二手车市场看中一辆“新车”,二手车市场老板向吴先生承诺这辆车车况非常好,并表示2个月内车辆出现任何质量问题他愿意出钱维修。经过双方协商,吴先生以3万元买下了这辆汽车,使用不到半月时间,发动机漏油、自动熄火等现象频发,经检测,这辆车出过严重交通事故。找到卖车的老板理论时,老板却表示,对这辆车从未作过保修承诺。

  

2013年3月12日 星期

第09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