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三年困难时期产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之外,还有“苏联逼债”。“苏联逼债”之说,在当时是公开讲的,一直延续多年。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中国到底欠下苏联多少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确实欠苏联的债,大致可分为两笔。
第一笔是抗美援朝的军火武器债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总共向中国提供了64个陆军师、23个空军师的装备,除斯大林为弥补两国关系中的不愉快给予少量无偿武器援助外,大部分装备系有偿(半价)提供,就此中国欠下苏联军火债30亿人民币,在当时折合13亿美元。1955年苏军从旅顺撤退时,又移交了折价9.8亿人民币的装备。这些军事欠款,占了中国对苏欠款总额的六成以上。
第二笔对苏债务,就是中国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华的用于基础工业设施建设的大量机器设备。与之前的军火欠债需要用贷款支付有所不同,这些机器设备主要是以货物贸易的方式偿付,即苏联向中国提供机器设备的援助,中国则需要向苏联提供其急需的农副产品乃至矿产原料的援助,其间苏联提供的技术是免费的。但自1958年中国发起“大跃进”后,因国内各种农副业产品的产量大幅度走低,不能按贸易合同对苏联交货,在1959、1960年两年间又欠下25亿卢布的商贸债。
据当年主管财政的副总理李先念在《关于1961年和1962年国家决算的报告》中所列举的数字,自1950年以来我国向苏联所欠的外债和应付利息,折合人民币计算总共为57.43亿元人民币。至1960年之前,我国对苏联已还债33亿元人民币,这就将抗美援朝所欠的武器债务基本还清,所剩的主要是“大跃进”两年间因不能按合同交货拖欠下来的贸易债务,以及接受旅顺苏军撤出后所留装备的收购费,其总额折合23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中国出现经济困难前后,就欠苏联这么多钱。
毛泽东为“争口气”提前还债
1959年中苏领导人出现了一系列争吵。中苏两国因有“兄弟般”的友谊,贸易上出现一些拖欠并未引起重视,关系恶化后,欠债问题便很快上升到政治高度。苏联通知中国要撤走专家时,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在北戴河开会研究如何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在赫鲁晓夫施加压力的形势下,与会者都激发起一种勒紧裤带尽快还债的情绪。毛泽东在会上开始大谈自力更生问题,他指示周恩来算一下,要多少年还清苏联欠账。周恩来把账算出来,说最快也得10年。毛泽东说:“10年太长了,明年还清这个债。”于是政治局决定,各省成立外贸小组,挤出东西来还债。
虽然毛泽东要求尽快还债,但经济部门还要从实际出发。1960年底,中国对外贸易部部长叶季壮约见苏联驻华使馆参赞,曾以口头声明表示,中国方面支付出现困难,可能要在5年内还清。12月17日,苏联指责中国方面未与苏联协商,就片面地把贸易方面欠债偿还期限确定为5年,并以中方违约为由,表示短期内不向中国提供汽油。
苏联同意推迟五年还债
1960年11月,刘少奇前往莫斯科,中苏两党出于各自战略需求,都采取了防止破裂的措施,最终达成了共同宣言。随后,刘少奇以国家主席身份访苏,几个月前双方的紧张关系又得到缓和。
1961年上半年,苏联开始部分地恢复了对中国国防和经济方面的援助。1961年2月,赫鲁晓夫写信给周恩来,主动提出愿意向中国提供当时苏联最先进的米格—21战斗机的样品和全部技术资料,成为苏联最后向中国提供的一次军事援助。同年2月27日,赫鲁晓夫又致函毛泽东,主动提出愿意通过借用形式提供给中国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古巴糖。然而,面对这一姿态,3月8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向苏联大使作了口头答复,感谢赫鲁晓夫的好意。不过出于“争气”和不愿受制于苏联的原因,中共中央只同意接受古巴糖,表示愿将苏联的粮食作为后备。
提出愿向中国借粮后,1961年3月间苏联政府又主动提出,在两国贸易中,中国所欠的10亿卢布逆差可分5年偿还,不计利息。苏联还建议,在今年8月底以前以借用的方式供应中国五十万吨糖,以后在1964—1967年期间归还,不计利息。中国方面以感激的心情接受了这一建议。
23亿元的债务5年还清
史料记载,1960年至1965年,中国归还了苏联23亿元的欠债,平均每年还债4亿多元,占国家年财政支出的1.2%。此外,根据当时的中苏联合公报,中国还债并非是用粮食,而是“供应苏联有色金属矿砂、锡、水银、铅、生铁、水泥、桐油、化工品、羊毛、生丝、茶叶、呢绒、绸缎、缝制品和针织品,以及其他工业品和手工艺品”。新疆出产的重要矿藏,便担负了对苏还债的半数款项。
可以说,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出现的大饥荒,与对苏还债并无多大关系。不管是苏联“逼”我们还债,还是我们“争气”主动还债,都应该不足以在根本上影响国计民生。 (据《文史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