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日 星期
毛泽东蒋介石用人之道PK

毛泽东、蒋介石作为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领袖,在用人之道上 有着“五湖四海”与“黄埔浙江”、“放手使用”与“越级指挥”等区别。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命运。

  ■毛泽东讲“五湖四海”,蒋介石搞“黄埔浙江”

  毛泽东的“五湖四海”用人原则在王稼祥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王稼祥因没有得到半数选票而落选。毛泽东得知消息后非常吃惊。在毛泽东看来,虽然王稼祥犯过错误,但是他确实为党作出过重大贡献。在中共七大第20次会议上,毛泽东向全体代表做讲话。讲话的第二部分就是关于王稼祥中央委员落选的问题,这一部分毛泽东讲得最着力。他一件件列举了王稼祥的功劳,还特别提到了王稼祥在遵义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毛泽东的讲话加深了代表们对王稼祥的了解。王稼祥以第二高票当选。

  蒋介石用人讲的是封建主义和青洪帮那套江湖法则,强调个人恩怨,任用私人甚至亲戚,特别是大搞“黄埔浙江”。

  蒋介石是依靠“黄埔系”起家的。蒋介石授衔的将领,主要来自“日本士官系”、“保定系”、“黄埔系”。在抗战胜利后,“黄埔系”势力达到了顶峰。其次,蒋介石在用人时还讲究同乡渊源。“浙江帮”横亘整个国民党党政军警宪特系统。军事系统有胡宗南、陈诚、汤恩伯等,掌握了国民党兵力最盛、武器最先进的军队;特务系统有戴笠、毛人凤,整个特务系统简直就是浙江人的天下;党务系统有陈果夫、陈立夫兄弟。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陈诚。陈诚,浙江青田人,1919年入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1925年,时任黄埔军校炮兵科上尉教官兼炮兵队区队长。有一天晚上,他访友归来,天将黎明,仍不思睡,便挑灯夜读《三民主义》。这恰巧被查夜的校长蒋介石看见,当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当得知陈诚为浙江人,便认定陈诚为可造、可用之才。次日清晨,早操完毕,蒋介石便把陈诚提升为少校炮兵队长。此后,陈诚一直受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1932年,在蒋介石、宋美龄的极力促成下,陈诚与国民党元老谭延闿之二女、宋美龄的干女儿谭祥结婚,做了蒋介石的干女婿。陈诚成了蒋介石最为宠信的心腹和干将,此后便平步青云,成为中央军系统第二位一级上将。到台湾后,更是成为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

  蒋介石任人唯亲、唯私的用人方法,一方面随意性很大,有时可能提拔一些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制度保证,引起他人的不服,最后造成众叛亲离。

提拔一些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制度保证,引起他人的不服,最后造成众叛亲离。

■毛泽东强调“放手使用”,蒋介石则喜好“越级指挥”

  古人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就是说,远离战场的最高指挥要放手前线指挥。在这点上,毛、蒋二人大相迥异。

  淮海战役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奇迹。在淮海战役的战略决策和指挥中,粟裕都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从集中主力于长江以北打大仗,到“小淮海”以及“大淮海”的战略战役规划,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后,均以中央军委的名义颁布实施。

  孟良崮战役后,粟裕逐步形成了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的战略构想。而中共中央在1947年12月根据战略形势,作出了分兵南进的战略决策,决定从中原战场上抽出一部分兵力渡江南下,以调动中原战场上的国民党主力部队。对此,粟裕三次致电直陈中央,提出在中原战场上集中兵力打大仗的建议。粟裕的三次建议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经过研究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接着,粟裕的三次关键性建议,又促成了淮海战役由“小淮海”到“大淮海”的推进演变。豫东战役胜利后,粟裕随即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正是因为毛泽东数次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才促成了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

  与毛泽东形成对比的是,蒋介石对下级总是不充分信任,事前迟疑不决,任命后又不让他们放手干,常常越级指挥。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先后派熊式辉和陈诚到东北,都被解放军打得溃不成军。无奈下,蒋介石想到了王牌战将卫立煌,希望借重卫立煌挽回东北战场的颓势。卫立煌,抗日爱国将领,史迪威则称他是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卫立煌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行辕副主任兼东北“剿总”总司令。然而,蒋一方面对卫委以重任,另一方面又对其充满狐疑之心。

  卫立煌到东北后,不管蒋介石如何一再电令其派兵解围,不管各地守军如何告急,他总是把主力集中于沈阳、锦州、长春附近,一再拒绝蒋的命令。蒋介石只好在东北物色能不折不扣地执行他命令的将领。他先后属意于廖耀湘和范汉杰,但均不如意。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解放军将国民党军队压缩在锦州、锦西两个孤立的据点。蒋介石见势不妙,急飞北平亲自指挥。他命令卫立煌立刻出辽西解锦州之围。卫没有执行蒋的命令。蒋介石三飞沈阳,亲临指挥作战,将卫立煌这个东北党政军一把手抛到一边。他还任命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司令兼冀辽热边区司令官,收复锦州。东北全境解放后,蒋介石将责任全部推给卫立煌,将其撤职查办,卫立煌只好出走。

■毛泽东强调“依法用人”,蒋介石则大耍“帝王之术”

  古人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就是说,远离战场的最高指挥要放手前线指挥。在这点上,毛、蒋二人大相迥异。

  淮海战役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奇迹。在淮海战役的战略决策和指挥中,粟裕都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从集中主力于长江以北打大仗,到“小淮海”以及“大淮海”的战略战役规划,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后,均以中央军委的名义颁布实施。

  孟良崮战役后,粟裕逐步形成了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的战略构想。而中共中央在1947年12月根据战略形势,作出了分兵南进的战略决策,决定从中原战场上抽出一部分兵力渡江南下,以调动中原战场上的国民党主力部队。对此,粟裕三次致电直陈中央,提出在中原战场上集中兵力打大仗的建议。粟裕的三次建议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经过研究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接着,粟裕的三次关键性建议,又促成了淮海战役由“小淮海”到“大淮海”的推进演变。豫东战役胜利后,粟裕随即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正是因为毛泽东数次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才促成了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

  与毛泽东形成对比的是,蒋介石对下级总是不充分信任,事前迟疑不决,任命后又不让他们放手干,常常越级指挥。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先后派熊式辉和陈诚到东北,都被解放军打得溃不成军。无奈下,蒋介石想到了王牌战将卫立煌,希望借重卫立煌挽回东北战场的颓势。卫立煌,抗日爱国将领,史迪威则称他是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卫立煌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行辕副主任兼东北“剿总”总司令。然而,蒋一方面对卫委以重任,另一方面又对其充满狐疑之心。

  卫立煌到东北后,不管蒋介石如何一再电令其派兵解围,不管各地守军如何告急,他总是把主力集中于沈阳、锦州、长春附近,一再拒绝蒋的命令。蒋介石只好在东北物色能不折不扣地执行他命令的将领。他先后属意于廖耀湘和范汉杰,但均不如意。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解放军将国民党军队压缩在锦州、锦西两个孤立的据点。蒋介石见势不妙,急飞北平亲自指挥。他命令卫立煌立刻出辽西解锦州之围。卫没有执行蒋的命令。蒋介石三飞沈阳,亲临指挥作战,将卫立煌这个东北党政军一把手抛到一边。他还任命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司令兼冀辽热边区司令官,收复锦州。东北全境解放后,蒋介石将责任全部推给卫立煌,将其撤职查办,卫立煌只好出走。

2013年2月2日 星期

第15版:特别揭秘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