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关乎民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因此受到极大的关注。但是一般而言,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大多着眼于非法使用有害添加剂、生产过程不规范、生产信息不透明以及售后服务跟不上等方面的问题,“生产日期”好像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很多不法商家或许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在生产日期上做手脚,间接延长了产品保质期,从而非法延长了产品的“寿命”,不知不觉中消费者知情权、安全权等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早产奶”事件后,北京市质监局表示,提前标注产品生产日期的行为属道德失信的违法行为,在产品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将依法从严查处,为防止行业潜规则的发生,对违法生产危害性较大产品的企业将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国内食品安全到了最危急的时刻,食品制造商到了最缺德的时候,这些话在层出不穷的丑闻面前看来所言非虚。如何治理造假,人们常说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除去加强监管,让工商、质检等部门负起责任来以外,更有效的手段应当是采用最严厉的惩罚措施,关掉一批企业,问责一批老板,严惩一批制造商。让日期“早产”的企业“夭折”,让涉嫌造假的行业巨头也受到追责。
面对形形色色的“早产”食品,除了加大力度,使每个食品生产环节都得到有效监管外,还需建立追责机制,对监管不力者实施严惩,以此倒逼监管体系的完善。此外,有必要修改现行的法规,加大惩处、执行力度,才能变“难产”为“顺产”,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食品安全“防火墙”。
食品“早产”事件一再出现,再次对当下食品安全监管发出警示信号。食品安全问题,不能一厢情愿期待生产经营各方“血液里的道德因子”。食品“早产”或许只是个“小”问题,对于消费者权益或许没有有害添加剂、速成鸡等造成的危害大,但同样是食品安全监管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同样需要引起重视。相关部门和生产企业要坚守住食品安全对公共利益的底线,真正对得起人民群众寄予的厚望。 (据食品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