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西安交通大学“秦韵汇智”实践团队采访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三位秦腔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西北最大的艺术团体,实力雄厚,秦腔名家汇聚,拥有马友仙、李瑞芳、边肖3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数十位戏剧奖项获得者,积累了《大秦将军》《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等一大批优秀剧目。与三位艺术老师的对话,解答了团队成员关于秦腔发展传承的一些困惑,也让每一位实践队员深刻感受到一代代秦腔艺术家的坚守精神和吾辈青年传承秦腔文化应有的责任担当。
采访王春云老师
1月19日上午,“秦韵汇智”实践团队拜访了秦腔著名青衣演员王春云老师。王老师生于1990年,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优秀旦角演员,主攻青衣。

图1-王老师演出现场

图2-王老师积极推进戏曲进校园
谈及秦腔是否逐渐没落以及方言演唱会不会影响秦腔传播的问题,王老师解释因观众兴趣转移、农村人口减少、秦腔受众老龄化、农村市场衰落等现状,秦腔的发展确实存在问题。但随着电视剧《装台》火爆等秦腔“出圈”现象的频频出现,秦腔知名度有所提升。一些秦腔创作者也借助自媒体平台逐渐为大众熟知,为秦腔发展注入活力。王老师认为,三秦大地的淳朴、豪迈、爽朗,只有被秦腔用方言唱起才算酣畅淋漓。可以说,方言正是秦腔独特的艺术魅力。

图3-实践队员与王老师合影
王老师还鼓励年轻人了解秦腔剧情,学习其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将秦腔的深厚底蕴传播给更多人;也可以借助自媒体平台业余学习,切身感受唱起秦腔的艺术魅力。
采访赵杨武老师
1月19日下午,团队成员来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家属院,采访了赵杨武老师。赵老师是国家一级秦腔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也是CSGO首个中文音乐盒《花脸》的演唱者。赵老师主工须生,曾在众多经典的秦腔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

图4-赵老师演出现场(图右为赵老师)

图5-赵老师演出幕后(图左为赵老师)
提起秦腔艺术传承,赵老师表达了希望青年爱好者越来越多的期望。戏曲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专业人员的责任,也需要观众作为土壤来培养。青年是秦腔焕彩生辉的“源头活水”,观众的热爱是从业者的力量源泉。

图6-实践队员与赵老师合影
赵老师表示,秦腔表演还具有高台教化的作用。秦腔剧目以爱国、忠义、战争、天下苍生等宏大主题为主,传递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他以自己表演过的“王翦”一角为例,无论是练习大将军动作的基本功积淀,还是揣摩一代名将忠勇本色时对演员自身的启迪,都让赵老师体会到“十年磨一戏”的深刻内涵。这场采访让团队成员受益匪浅,研读秦腔剧目、观看秦腔演出,不失为青年收获国学知识、升华人格的方式。
采访段红老师
1月23日,段红老师在西安交通大学学生事务大厅中接受了实践团队的采访。段红老师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国家二级演员,陕西省艺术研究会会员,主攻正小旦。

图7-段老师演出现场

图8-段老师演出现场
段红老师提到,自己曾数次受邀赴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学术讲座,系统讲解秦腔基本知识,包括秦腔的发展、行当、妆容、服饰、唱腔及功法等。让高校师生深入了解秦腔文化,感受秦腔艺术内涵,是段老师一直身体力行的事情。
在采访中,段老师提起一件往事。当时段老师在甘肃基层演出《窦娥冤》,一位农村女性观众被段老师的表演深深感动,情难自禁,冲到台前和段老师拥抱,还在她未卸下油彩的脸上亲了一口。段老师现在仍无法忘记那位妇女淳朴的眼神。团队成员感受到,秦腔作为三秦大地上人民的精神文化寄托,是与观众血脉相连的艺术;以段老师为代表的文艺工作者,更用初心不改的热爱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阐述了秦腔演员的职业精神和文化使命。

图9-实践队员与段老师交谈
从田间地头到短视频云端,从耄耋戏迷到Z世代,秦腔正以破圈之势完成一场静默而壮阔的突围。当青春与古老相遇,当坚守与创新相拥,那穿越千年的秦韵,终将在时代的回音壁上,撞响更悠长的和鸣!
图文 | “秦韵汇智”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