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育 合规前行
咸宁市实验小学 翦英武

我在义务教育德育领域工作十余年,同时也是一位家有高考生的父亲。在职业与家庭角色的交织中,我常思索当下青少年教育的问题。当下孩子们敏感脆弱,校园心理危机事件频发,这反映出教育生态和成长环境正经历着深刻变革。

“孩子普遍‘欠揍’”,这话虽刺耳,却道出教育惩戒权缺失的困境。过去,适度惩戒是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中的“隐形规则”。家长的“棍棒”、老师的“戒尺”虽严厉,却为孩子划定行为边界。但如今,在“赏识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背景下,教育惩戒机制模糊。家长疼爱孩子,放弃对孩子行为规范的约束;教师担心触碰红线,不敢纠正学生不当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中,部分孩子缺乏规则约束和惩戒,无法建立清晰的行为边界认知。

当代青少年成长空间“扁平化”现象也很严重。过去,我们上下学路上与同伴嬉闹、在田野间玩耍,这些“非正式社交”活动是天然的情绪“过滤器”。孩子们在与同伴相处中学会沟通、包容,在与自然接触中释放压力,构建起心理缓冲带,塑造抗挫能力。但现在的青少年生活空间被压缩在教室、卧室和培训机构之间,学校压力和家庭期待相互碰撞,负面情绪无处宣泄,容易酿成心理危机。而且,差异技术进步虽让沟通更便捷,却未消除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认知差异。部分家长过度介入校园管理,教师担心引发家校矛盾,双方虽都打着“保护孩子”的旗号,却相互提防,让孩子成长的防线变得脆弱。

面对青少年教育的困局,我们需要重构教育生态的平衡。制度层面,相关部门要明确教育惩戒的边界和尺度,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规则。让教师和家长在教育中有“法”可依,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只有明确了规则,教师才能放心地履行教育职责,家长也能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不能做的。

环境营造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努力,为孩子留出自由探索的空间。学校可减少书面作业,增加户外活动和实践项目,让孩子在自然和社会中学习和成长。家长应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参与社交和实践,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社会要提供更多适合青少年的公共空间和设施,如公园、图书馆、科技馆等,让孩子在多样的活动中释放压力、锻炼能力,重建心理缓冲机制。

在家校关系构建上,要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家长要信任学校和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过度干预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及时反馈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双方应信任彼此,形成教育合力,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