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刚接手二年级的班,在这群活泼可爱的小身影中,有一个孩子却显得格外不同——他就是路休(化名),一个总爱在课堂上“慢半拍”的小家伙。
路休是一个拥有明亮眼睛和稚嫩笑容的孩子,戴着眼镜,不高的个子。却有个让人头疼的习惯:做事拖沓,无论是做作业还是回答问题,总是比别人慢上几拍,仿佛时间在他那里被刻意拉长。我曾私下里戏称他为“小磨蹭”,但这背后,更多的是作为一名教师对孩子成长的深深忧虑。
起初,我尝试用简单的提醒和鼓励来激发路休的积极性,但效果甚微。他的眼神里偶尔会闪过一丝愧疚,但很快又被那份固有的惰性所淹没。我开始意识到,单纯的言语激励或许并不能触及路休的心灵深处,我需要找到一把打开他心扉的钥匙。
正当我陷入困惑之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思路:“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引导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我恍然大悟,或许,我应该让路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从而激发他的内在动力。
于是,我决定采取一个特别的教学计划。有一次晚托时,我让他到办公室,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对他说:“路休,你知道吗?你的智商测试分很高。老师相信你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当我们学会调整自己的节奏,就能像闪电一样快速又准确地完成任务。你愿意和老师一起尝试,成为‘小闪电’吗?”
路休抬头望向我,那双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期待,他轻轻地点了点头。从那一刻起,我们的“小闪电计划”悄然启动。
我首先从路休的数学作业入手,将复杂的题目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就给予他及时的肯定和奖励。在这个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观察路休的神态变化,每当他解开一个题目,脸上都会绽放出自信的笑容,那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成就感。
“看,路休,你做得真快,这道题就像被你一眼看穿了一样!”我故意夸张地表扬道,路休听了,笑得更加灿烂,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不仅如此,我还鼓励路休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即使开始时他的声音很小,我也会耐心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反馈。渐渐地,路休开始享受那种被认可的感觉,他的自信心也随之增强。
时间如白驹过隙,几个月后,路休真的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不仅在数学课上表现得越来越积极,连其他科目的学习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自我管理,做事不再拖沓,反而变得高效而有条理。
一天,当我再次走进教室,路休第一个冲到我面前,手里拿着一张高分的数学试卷,脸上洋溢着无法掩饰的喜悦:“老师,你看!我是小闪电了!”那一刻,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那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幸福。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真谛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自我成长。路休从“小磨蹭”到“小闪电”的转变,不仅是他个人的成长,更是对我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验证。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耐心、学会了观察、更学会了如何用爱与智慧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
如今,每当看到路休自信满满地走在成长的道路上,我都会心一笑,知道那段教育转化的奇妙旅程,已经成为我们共同记忆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