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重意蕴
○陈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意蕴极为深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赓续传承和时代抒写,是对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吸收和融会贯通。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作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例如,毛泽东就把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鲜明的民族性因素作为中国文化创新的根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治国理政的源头活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支撑。创造性转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充分激活其生命活力。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治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人民立场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了我们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领导和推进文化建设的工作导向。创新性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文化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东西就不会静止不动,而是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例如,儒家思想就经历了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科技迅猛发展,给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来了新契机,尤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留存方式和传播手段等方面的创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同时,不断催生出新的文化内容、文化形态和文化形象,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不可或缺、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总而言之,“第二个结合”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而科技创新又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全新动能和源源活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彩,持续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文明根基。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赓续传承和时代抒写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蕴含着丰富红色资源和深厚文化内涵的具有中国共产党鲜明标识的先进文化形态。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主体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归宿,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披荆斩棘、破除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夺取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立足红色资源,发展红色革命文化所铸就的红色品格,在困顿中踏上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又在接续奋斗中让这条伟大的道路越走越宽阔。“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主体奋斗精神是红色文化的显著特质和精神禀赋,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基础上,推进国家的国防和经济建设,成功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是指引和激励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竭精神动力。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继续孕育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涌现了一批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优秀精神成果,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丰富完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使党的红色基因更加强韧、红色血脉更加浓厚,以更加饱满的姿态和昂扬的斗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持续开辟新局面、谱写新篇章。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工匠精神等主体改革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必然指向和时代要求,是我们坚定高举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的重要精神支柱。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红色文化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科学家精神、丝路精神等正是在赓续传承主体革命精神、奋斗精神、改革精神的基础上,由时代抒写主体创造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的华美篇章所铸就形成的伟大精神成果,推动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新的时代光芒。由上可知,红色文化的赓续传承和时代抒写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主线,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习近平文化思想则在红色文化所锻造的生生不息的红色精神链条上不断发展、丰富,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出独特思想魅力和巨大实践伟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吸收和融会贯通

  “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文化的创新创造不是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而是充分吸收和借鉴一切有利于自身的优秀文化,并对其进行融会贯通,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突出特质,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中华文明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获得保持其持续发展、丰富和延续的创新思想和灵感。“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要想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是必要的,但并非毫无底线和原则地进行开放包容,而是把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奠基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上、立足于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之上,在坚守民族文化主体性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努力将这些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使本土文明的再造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连,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自立和自强续写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今日之中国,经过40余年的改革发展,极大缩小了与西方国家的物质差距,但在文化领域的“西强东弱”的总体态势尚未根本扭转。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做到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吸收但不忘本、贯通但不激进,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总之,“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尤其是在新时代“文化强国目标”的牵引指导下,“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应运而生、顺势而成的,为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