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效与经验启示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探索与实践
○高峰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17年伊始,在湖北省委人才办和省农业农村厅支持下,经省教育厅批准,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率先以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形式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按照“村来乡去”的原则,招录有志于乡村建设的青年农民,培养接地气、留得住、能管用的本乡本土农民大学生,探索并实践了“多元协同、产学融通、跟踪指导”农民大学生培养体系,为全市农村基层治理、农业产业发展培养了一批紧缺人才,形成了可复制、能推广的在乡农民大学生培养新模式,成为了湖北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品牌,2021年学校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一、构建“多元协同、产学融通、跟踪指导”乡村人才培养模式

  (一)推行“多元协同”运行模式

  一是共组工作机构。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组建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等7个部门参与的人才培养协调领导小组,建立“校地联动、定向培养、多元协同、终身服务”工作机制。二是共建教学资源。校企村共建教学网络,构架“学院—县市分院—乡村教学点”教学网络;校企共建产学创实践基地,依托地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产学创实践基地93家;校院共建特色课程资源,与咸宁市林科院、农科院联合开发现代农业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及项目化课程包120个。三是共聘导师队伍。通过实施“双百工程”(百名教师进企业、百名工程师进课堂)建设由93名科技专家组成的“专家导师团”,94名能工巧匠组成的“技能导师团”,由45名创业能人组成的“创业导师团”等“三类导师”队伍。

  (二)创建“产学融通”教学模式

  (1)培养方案订制化。围绕“致富带头人”“组织接班人”“创业合伙人”三种人才培养目标,开设新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组建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构建“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专业群课程体系,研制课程标准。

  (2)思政教育乡土化。一是突出文化引领。围绕咸宁桂花、茶等特色产业,营造花香、茶香、书香校园文化,形成“打造三香文化 服务三农经济”文化品牌。二是突出典型引领。开设农讲堂,邀请“大国工匠”“地方文化传承人”“田秀才”“土专家”等进校宣讲,优秀村支书、镇党委书记等分享基层治理经验与智慧,挖掘学生先进典型予以宣传与推介。

  (3)教学实施适切化。采用“淡学旺工、学做交替、弹性学制、分段教学”教学组织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分阶段组织在校面授、对点送教、现场参观、跟岗实训、在岗实践等活动,形成“农学结合”的教学形式。

  (4)学习活动实境化。开设乡村课堂,教师在农忙季节前往教学点开展教学;集中组织学生到“美丽乡村”示范点、国家乡村公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观摩研习;组织学生与技能导师结成师徒关系,就近安排产学创基地跟岗训练,到当地村、企业或基地在岗实践。

  (三)做实“跟踪指导”服务模式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与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共研政策,为学生回乡就业创业提供政策扶持等。二是加强技术支撑。整合专家资源,开展特色农业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组建农技指导与咨询团队。三是做好资讯服务。搭建数字乡村网,集成学习资源库、专家库。四是推动产业孵化。指导学生组建一村多产业发展中心、产业联盟等,大力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孵化。

  二、“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实施的成效

  (一)充实乡村人才储备,发挥“人才泵”作用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以来,共招收学生2304名,实现咸宁市905个行政村全覆盖。2021年换届后,学生在村“两委”任职突破500人,担任主职77人,迅速成长为扎根乡土的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

  (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发挥“助推器”作用

  毕业生在乡创业占36.28%,创办了咸宁市宏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众多企业,涌现出“飞鸡哥”郑普雄等创业典型,2022年学生企业年产值近6.7亿余元,受益农民达15000多人,成为乡村产业振兴中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三)引领乡村人才培养,发挥“示范区”作用

  学校“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入选全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全国职教活动周办学成果展、农业农村部培养高素质农民典型案例,相关成果被作为典型材料展示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的突出作用和贡献。

  三、“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实施的经验启示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现实困境,迫切需要涉农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全方位对接乡村振兴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拓展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实施精准培养,解决好涉农人才培养“招不来、用不上、回不去、留不住”等难题,畅通在乡农民成长成才的通道。“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支撑,为基层治理作出了有益探索,为高职扩招开创了咸宁实践,创新了乡土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培养乡土人才的“咸职经验”。

  1.践行“精准培养”育人理念

  针对乡村人才个性化需求,提出“从在乡农民中精准培养组织接班人、致富带头人、创业合伙人”的理念,致力培养愿回乡、懂治理、精技能、能创业的农民大学生。通过政校村协作,招录村“两委”成员、后备干部、村组产业带头人等有培养前途、有志于乡村建设的青年农民;通过量身订制培养方案、开发特色教学资源、建设“三类导师”队伍等,夯实育人基础;通过乡土化思政教育、适切化教学实施、实境化学习活动,培养乡村人才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过持续指导与跟踪服务,助推学生扎根乡村,实现人生价值。新理念丰富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论,契合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2.创建“五位一体”育人机制

  针对乡村人才培养的痛点和难点,由地方政府主导和协调,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和协同纽带,企业作为产学创实践基地,村组作为就业创业大本营,科研院所作为技术研推平台,构建政校村企院“专业共建、资源共用、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社会化产学研创引导机制、多元化教育资源汇集机制、精准化乡村人才培养机制、长效化支持服务保障机制,密切学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动专业链、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融合,为涉农职业教育培养乡村人才探出了新路子。

  3.构造“全程贯通”育人体系

  对接农村基层工作、农业产业发展,聚合政校村企院各自优势,共架职业农民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桥梁,畅通在乡农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路径。以“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为抓手,构建适切性、开放性、终身性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将专业学习、就业创业和持续发展有机耦合,实现“在乡农民—农民大学生—乡村人才”的角色转换和内蕴升级,为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成功范例。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