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服务业具有产业性、民生性的双重属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推动经济稳增长、促进就业、扩内需、促消费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建设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力。《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咸宁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对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支撑、明确了方向。加快推进咸宁服务业转型、提档升级,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和新活力,不断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咸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咸宁建设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
咸宁市 2022 年人均 GDP 达 7.12 万元/人(折合 9753 美元/人),服务业占 GDP 比重 47.3%;2023 年全市人均 GDP 达 6.96万元/人(折合 9872 美元/人),超过 9000 美元/人;同时服务业占 GDP 比重超过 50%,跃升至 53.2%,实现了跨越;工业化水平出现拐点,城镇化率达 58.85%,说明咸宁即将迈入服务业加快发展和提质发展的黄金时期。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我市工业正处于阵痛期、转型期,工业经济还待企稳;服务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主动力”、吸纳就业“主渠道”、扩大投资“主平台”、促进消费“主阵地”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必须坚持扩量与升级并重、传统与新兴协同,加快咸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升级式扩量,大力培育服务业市场主体
一是摸清底数。开展“扫楼扫街”行动,上街道,进楼宇小巷,全面了解全市服务业市场主体经营现状和发展前景,制定服务业企业分布图,结合“五经普”与统计库内“四上企业”对比,做好进退库工作。二是精准服务。对有发展前景、规模稍大企业,建立服务业企业培育库,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对于“准四上”企业,要做好年度和月度达限企业培育计划,及时入统。对于规模小而散的企业,如小微型物流业企业、科技服务业企业、居民服务业企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等,引导小微企业整合,尝试组建行业集团公司,实施集群发展。三是工贸分离。对全市产值大税收高的工业企业,走访调查,现场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管理运行模式,建立台账,鼓励引导企业工贸分离、产销分离,对于金盛兰、红牛等链条较完整的企业,逐步将销售、运输、培训等分离组成新公司,开展社会化服务,壮大服务业规模。
(二)坚持前瞻性增量,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我国正在深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于服务业来说,就是要大力发展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科技研发、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十大高质量研究院。精准服务市域制造业企业,开展各类研发攻关,特别针对五大优势产业,依托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院和武汉丰富的高校资源,前瞻性开展生产工艺、产品等研发和设计,加快生产技术和产品的迭代升级。二是加快园区公共平台建设。从多次调研情况看,咸宁企业成为上下游(如原材料)是有诸多可能,但缺少知悉通道。因此要加快项目和产业集中度,建立市域公共服务平台,负责收集全市企业和项目生产情况,即时发布企业采购原材料、用工等信息,并提供对接平台,尽可能在市域或周边满足生产要素的匹配,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三)坚持举全市之力,破除物流成本高企制约
与黄石、九江长江岸线利用对比,我市沿江资源利用不足,“黄金成土”,物流主要依靠公路,导致辖区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一是超常规建设长江咸宁港。将此工程作为咸宁“十四五”的头号工程,举全市之力攻坚克难,克服保护区、三区三线、拆迁等困难,创造性开展工作,加快前期工作推进力度,力争年底开工建设。二是打造现代物流体系。以发展公路、铁路、水运资源为核心,以培育龙头骨干物流企业为重点,以应用先进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促进和带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加快咸宁国际陆港、咸宁货场外迁及新建咸宁货场综合物流等建设,逐步建成具有咸宁特色公铁水联运物流体系。加快推进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工作。
(四)坚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五个一工程”建设
一是争取纳入全省服务业大盘子。绿色发展是咸宁方向,特色发展是咸宁的出路。要不断细化优化咸宁服务业发展指南,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咸宁服务业发展。以咸宁山水文化地理资源为本底,策划包装一大批文旅、农旅项目,吸引社会投资。争取更多项目、人才、品牌、园区纳入省服务业“五个一工程”支持目录,为服务业持续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人才保障以及各项政策支持,促进项目顺利落地运营。二是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新时代新技术产生,应运而生新业态、新岗位。如,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网络主播、电子竞技运营师、民宿管家等大批服务业新模式不断涌现。这些岗位相对来说就业门槛低、需求量大、工作方式灵活,为广大普通劳动者开辟了机动灵活、平等多样的就业创业选择,创造了更多的参与经济活动、共享发展成果的机会。要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给予新业态公平竞争的大市场。三是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落实好国家、省、市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挖掘消费新热点,聚焦夜间经济、网红经济、民宿经济,打造消费新场景。抢抓重要节点节日,精心策划内容丰富的线上线下促销活动。在大型铁路站点高频率投放咸宁旅游宣传片,提升知名度、深挖客源;围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积极推出特惠商户折扣、消费减满、积分兑换、票价优惠等惠民措施,促进文旅消费加快回暖,激发消费活力。四是推动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农资下乡渠道,加快发展“服务+农业”新业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
(五)坚持特色发展,发展以康养为重点的大健康产业
咸宁的发展定位是建设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建成山水资源优、生态环境好、公民素质高、人景城和谐共生的大公园,总的感觉就是“将咸宁这座城市轻轻放在山水间”。因此发展以康养为重点的大健康产业是咸宁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也是与武汉深度融合同城化发展的最佳途径。近年来全市以“医”“药”“养”“健”“游”“护”六大要素为主导,强力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2023 年全市大健康产业总体规模达774 亿元,较 2022 年(672.91 亿元)增长 15.02%。我市在着力六要素提升的同时,以康养产业为重心,以护理为特色突破口,强力推进健康产业大发展。一是构建养老共同体。探索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共同参与养老新模式,比如为解决居家老人就餐问题,可采取以社区为单元,建立社区食堂,满足老年餐、儿童餐、工作餐等多样化用餐需求,通过其他年龄段群体的消费增加收入,弥补老年人就餐购买力的一部分不足,同时政府投入资金解决小区基础设施,方便企业和社区人群,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求效益,社区老人生活质量实现提升。二是打造护理品牌。针对“一老一小”打造护理品牌,针对老年护理方面,依托全市大中专院校扩大护理专业招生规模,培训康养、养老护理等专业人才;制定护理人才资质等级评定咸宁标准,全面提升护理岗位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同步引入咸宁护理人才评价标准,打造如“沙县小吃”一样的全国知名养老护理品牌。针对婴幼儿护理,依托妇联建立月嫂行业协会,研究制定了“咸宁月嫂”培育方案,开展专业化培训和技能认证,提升月嫂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把月嫂培植成巾帼致富示范产业。
(六)坚持政策引导,加大服务业扶持力度
一是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系列助企惠企政策,更大力度帮助市场主体挺过去、活下来、发展好,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新闻出版、旅游、零售、仓储等行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贷款给予贷款贴息。对重点服务业企业,从用地、财政、融资以及人才交流等方面提供保障和支持。引导专项财政资金向领军企业倾斜,优先推荐领军企业申报国家扶持的各类重大项目。二是扶持新兴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的用水、用电、用地上给予相应优惠政策,落实新兴服务业的税收优惠;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针对当前新兴服务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进民间资本,降低准入门槛,创新管理机制,形成新兴服务业规模扩大、份额增长、多行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加大人才培养。针对服务业人才技能不足,鼓励培训机构开展家政、修理等实用性技能培训,健全完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落实稳岗返岗政策,吸纳大学生就业创业,强化输入地与输出地的权益保障。
(课题组组长:高又玲,课题组成员:王江山、艾斯卡尔·艾尼瓦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