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五季是指将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不同的时段,这一划分源自中医的五行学说和养生理论。
一、五季的时间划分
春季:通常对应农历二月至四月,即公历的大致范围在2月13日至4月25日之间。春季万物复苏,天气渐暖,是肝气生发的季节。
夏季:紧随春季之后,对应农历五月至七月,公历时间大约在5月14日至7月28日。夏季天气炎热,阳气旺盛,是心脏功能最为活跃的季节。
长夏:位于夏季与秋季之间,特指农历六月和七月,公历时间约为7月7日至8月6日。长夏时节气候湿热,是脾土当令的季节。
秋季:对应农历八月至十月,公历时间大约在8月16日至10月28日之间。秋季气候凉爽干燥,是肺气收敛的季节。
冬季:则是一年中的最后阶段,从农历十月至次年的正月,公历时间大致为11月16日至次年1月25日。冬季天气寒冷,万物闭藏,是肾精蓄养的季节。
二、何为长夏?
长夏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特有的时间划分,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长夏二字在《说文解字》的解释为:“长,久远也”;“夏,中国之人也。”“中国之人”意为中原地区的人。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长夏包含了一个信息,即中原、中土。而中原正是中华民族 “化生”、发祥的地方,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中国文化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思维的共性,说明了长夏与中原、中土的同样重要性。长夏,首见于《内经》。五季中配之以春、夏、长夏、秋、冬五季。脾为人体的后天之本,五行属土,居中央为中土,与长夏之气相通,主气为湿。《内经》中存在很多诸如此类关于长夏的记载,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脾主长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是故春气在经脉,夏季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后世王冰、张志聪等人对《内经》进行了校注,但对长夏的定义始终莫衷一是。直到金元时期,李东垣著《脾胃论》,与脾相通应的长夏才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五季脏腑养生
春季养生:养肝调达
春季,万物复苏,树木的根须与枝条皆展现出生机勃勃的绽放与条达之态。古人据此将气的展放、疏泄运动形式以“木”命名,而肝亦属木,与春气相应。因此,春季养生的首要任务是养肝。养肝需顺应肝气的调达,避免抑郁情绪,以维护肝脏的顺畅运作。
夏季养生:养心防暑
夏季气候炎热,阳气旺盛,自然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时期,气的上升运动主导着生物的生命活动,以“火”命名。根据《摄生消息论》,“夏三月属火,主于长养”,心气火旺,饮食宜减苦增辛,以养心润肺。夏季应减少苦味食物如人参、苍术的摄入,增加辛味食物如生姜、香薷,以滋润肺脏,防止心火过旺灼伤肺金。
长夏养生:健脾祛湿
长夏位于夏秋之间,湿气最盛,以农历六月为主,脾土最为旺盛。此时养生应着重保护脾胃的纳运与升降功能,顺应脾弱胃强的生理现象调节饮食。长夏养生需防湿、防暑、防凉,避免过多摄入甘甜食物及饮酒,以免助湿生痰。建议采用“淡补”原则,多食用冬瓜、薏米、芡实等清热祛湿、健脾和中的食物。同时,注意保持机体干洁,避免与潮湿之气接触,以防湿邪侵体。
秋季养生:养阴润燥
秋季气候凉爽干燥,是气的内收、收敛运动主导自然的季节,以“金”命名。秋季养生总原则为“养阴”,需顺应秋气的内敛、肃降,以保护肺的气阴。饮食上应忌食苦燥辛辣食物,多食用养肺润燥的酸性食物,如柚子等,以防范秋燥伤肺。此外,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也有助于秋季养生。
冬季养生:温肾助阳
冬季地户闭塞,阳气伏藏,是气的下降、潜藏运动主导自然的季节,以“水”命名。肾与冬季相应,冬季养生旨在温肾助阳,为来年养生奠定坚实基础。此时人们食欲旺盛,脾胃吸收消化功能较好,可适当增加高热量、高营养、补益力强的食物摄入,如羊肉、牛肉、鸡肉等动物类食品。经典药食汤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具有温肾助阳、补气养血的功效,是冬季养生的良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