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库里堆满谷子、碾米机内灌满大米……还没到“丰收季”,这里却仓廪充实、亦有余粮。
拖拉机、植保无人机、联合收割机……即使过了犁耙水响好光景,这里也可见地上轰鸣的“铁牛”、空中悬停的“飞牛”,再不复牛耕人种的景象。
7月31日,记者在咸安区汀泗桥镇黄荆塘村11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阚文波的“农机大院”里,见到一幅现代农业的壮观场景。
从开局一台拖拉机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阚文波用8年时间实现了人生“逆袭”。
从“镐锄镰犁”到“金戈铁马”
如今的黄荆塘村,一台插秧机忙活一个白天,就能让60亩田轻松穿上嫩绿“新装”。
“以前一家五口人忙活一周,才能插完4亩田的秧,个个累得直不起腰。”阚文波感慨。
生于农村的80后阚文波,打记事起就吃尽种田的苦。但在那个年代,不种田不行,兄妹三人的学费、全家人的生计,都维系在4亩水田上。
“那时候,最昂贵的工具是牛,最强的动力源也是牛。”阚文波回忆,一头牛得靠几户人家共养,需要打田翻地的时候,家家户户轮流使用。还有翻地、插秧、植保、收割等农活,每一项都忙碌而漫长,特别是晾晒、打谷得排队进行,常常从清晨忙到深夜。
和村里许多年轻人一样,中学毕业后阚文波走出农村,干起个体户,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常常在午夜梦回的时刻,感怀土地所赐予的恩情。
2016年,咸安区三年基本农田改造项目完成,汀泗桥镇小田并大田,修出机耕路,种植条件得到改善。但因年轻劳动力不足,村中老人望着好田无力耕种,只能着急上火。
乡亲们急切的呼声,让阚文波头脑一热,筹集62000元,购入了全村第一台拖拉机,搞农机社会化服务。“从想法到落地,仅用一周时间。”他说。
保持车速、安装挂具、调整犁深、犁田整平……经过一年摸索,阚文波熟练掌握了农机的操作技巧。
“铁牛”的效率与过去天壤之别:一脚油门下去,能翻动宽达两米的土地;一个小时的翻耕,抵得上牛耕人种苦干一周。
到第二年,阚文波成了村中炙手可热的“明星”,请他翻地的“档期”被排得满满当当。阚文波也有呼必应,但凡谁家有农事,只要言语一声,立刻出人出车。
“请他做事,少操心、少花钱,省了人工还不误农时。”黄荆塘村10组村民廖明生赞叹。
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智能化的“金戈铁马”,阚文波凭借一台台农机,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
从“钢铁洪流”到“低空制导”
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让阚文波意识到:让机器来种地,是农业发展的最优选项。
决心做大做强的他,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先是成立了新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后又添置多台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无人机,他个人拥有的农机价值超过百万元。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