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利器在身”的阚文波不忘时时充电。他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先后到省内外知名高校学习,主动参加各类农村实用人才比赛、经验交流活动。
阚文波认定:“现代农业,就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也就在这个时期,咸安土地“大流转”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力推进,为他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他紧跟咸安土地“大流转”的潮流。“2017年30亩,2018年260亩,2019年400亩……”阚文波扳着手指头如数家珍,他时常开车在乡间转悠,一旦发现抛荒、撂荒地,就第一时间将之流转过来。如今,他个人的土地流转规模达1400亩。
“忙得过来吗?”记者问。
“我的底气在农机矩阵,‘武装到了牙齿’!”阚文波笑言。他介绍,自己是这样种田的——拖拉机埋头翻耕,插秧机来回穿梭,无人机撒种飞防,待水稻成熟,联合收割机驶入田间,收割、脱粒、分离、打捆……金黄的稻谷就从田间地头直达加工厂。
近两年,他给农机安装上了新套件——北斗终端。
“好比给传统农机装上‘智慧大脑’,播什么种子、一亩播多少,都可提前设置好。作业时,系统随时监控料位,一旦卡种漏播,便会报警。”阚文波介绍,这一完全自主的高精度导航系统,将农机变成无人驾驶的“神器”,解决了原先纯手动操作带来的播种不直、行距不均等问题。
“很多时候,我只需当一个‘看客’。”阚文波笑言。
腾出手脚的他大力向外延伸,如今他的合作社服务范围达到2.6万亩,服务对象遍布咸安区马桥、向阳湖、官埠桥和赤壁市官塘驿等乡镇。
从“农机大院”到“粮食银行”
有了一台台身怀“十八般武艺”的农机,阚文波的事业蒸蒸日上。
2020年,阚文波带领新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将村中一处废弃砖场盘活,建成一座“农机大院”,投入500万元,购进一套集烘干、仓储、加工于一体的粮食加工设备。大院既是农机基地,更是一个粮食加工厂。
在他看来,大规模生产和机械化生产,只是在效率上做提升。要将效率变成效益,还得实现“狭义农机”向“广义农机”的转变。
记者在农机大院看到,这里建有1000平方米的稻谷烘干仓储车间,有6组粮食烘干机,6个百吨恒温谷仓,1栋农作物展示检测综合楼,1座近500立方米的粮油保鲜冷库。
这也代表着阚文波的“耕、种、管”生产链条,已经向着“收、贮、检测、深加工”全链条延伸。
记者随他进入车间,只见一车车散装稻谷,经过L型的流水线后,在末端变成颗粒饱满、色泽清白的大米,并自动完成装袋。
在“农机大院”建成投用当年,汀泗桥全镇的种粮大户都将自己种植的粮食,送到这里烘干。到第二年,“农机大院”烘干粮食达到150万公斤。
去年,新民农机合作社粮食加工总量达200万公斤,全年营收800余万元,较上一年度翻一大番。合作社一跃成为咸安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农机大院”除了加工之外,还是一座“粮食银行”,不论是合作社社员还是个人种植户,都可以来这里“存”下土地和谷子,“取”出现金和大米。
“产品价格稳定、市场供给充分、农民思想转变,改变了过去储粮的习惯。我们的‘农机大院’,其实就是一个粮食储备库,为粮食安全贡献力量。”阚文波说。
“农机大院”的功能还在不断完善。记者看到,院外,一座规模宏大的钢架玻璃大棚初现雏形,投资达200余万元,这里将成为阚文波的育秧基地。
“我今天的好日子,是借农机实现的。区里不仅政策好,而且农机产、购、修全链条发展一条龙,解决了农机大户的后顾之忧,我们发展的底气越来越足。”谈及未来,阚文波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