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鱼:田畴沃野展新图
本报记者 王麒 特约记者 皮道琦 通讯员 刘书帆 梁宁

  初夏时节,行走在嘉鱼的田间地头,蔬菜大棚硕果累累,万亩良田一望无垠,处处可见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有力地撑起了乡村振兴的产业脊梁。近年来,嘉鱼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 小小竹荪撑起“致富伞”

  近日,走进嘉鱼县渡普镇蒲圻湖村竹荪种植基地,只见在黑色的遮阳网下,不少村民正忙着采收刚刚散裙的竹荪。一朵朵竹荪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从地里冒出头来,工人们熟练地将手指插入竹荪根部,轻轻一挑,一朵完整的竹荪便被顺利采下并放入篮筐中,只待送到附近的加工厂里进行加工。

  “我们一般从早上7点半开始采摘,赶在11点左右采完。”蒲圻湖村党支部书记昌先发介绍,竹荪的采摘时限较短,从它破壳到散裙,全过程在一至两小时,如果气温过高,竹荪的整体品质会下降,因此需要迅速采摘。

  据了解,竹荪种植基地在蒲圻湖村一组,种植面积有160亩。每年自元月份开始筹备种植工作,从种子下地到出菇及采摘约6个月,能持续采摘至10月上旬。

  “竹荪味道鲜美、香味清甜,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无机盐等,具备包括宁神健体、保肝护肝等多重功效,市场需求量大。”昌先发说,过去,蒲圻湖村的传统产业是“两瓜两菜”,产业单一。如今,村里通过积极对接新型农业领域,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人才,探索发展新兴产业,助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昌先发介绍,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专门负责管理和运营竹荪种植相关事宜。合作社以9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村民土地,竹荪加工厂的土地租金也可为村集体增收2万余元。同时,为保持竹荪的品相,采摘方式均为人工,所以基地里务工需求大,目前每天有不低于120人在种植基地工作,每人务工一上午可获取100元酬劳。

  在竹荪加工厂内,工人们正动作熟练地筛选竹荪,等待机械烘干。据介绍,加工厂内有5台烘干机,每台烘干机一次可处理约200斤湿货,每批竹荪处理时长在两个半小时左右,5台机械每天可烘干产出300至500斤竹荪干货。

  “随着竹荪种植面积的扩大、产量的提高,烘干任务量也随之增加,当前的烘干效率已满足不了需求,所以村里正在修建新的加工厂,计划将烘干机数量增至15台。”昌先发说,后续会引导村民进行种植,并为种植户提供包括进货渠道、技术指导、销售等一系列服务与支持,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二 罗氏沼虾游出“创富路”

  近日一大早,在嘉鱼县渡普镇的浔味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内,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他们正用渔网捕捞罗氏沼虾虾苗,经过取样、称重、分装,活蹦乱跳的小虾苗按4斤一盒的标准打包销往全国各地。

  据了解,浔味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位于嘉鱼县渡普镇烟墩村,重点发展以“稻渔种植养殖示范为主,水稻科研种植、蛙类养殖、罗氏沼虾池塘养殖示范为补充”的四大特色种养产品,以“生产+加工+科技”的思路发展冷链仓储物流、农产品初加工、饲料加工等。同时,浔味堂在嘉鱼县新街镇建有100亩食品加工厂,从事淡水鱼、罗氏沼虾、无抗牛蛙等水产品的加工、销售,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全流程监管。

  养好虾首先得有好虾苗,好虾苗需要有成熟的养殖经验。罗氏沼虾生长适宜温度为20℃-34℃,对水体溶氧量要求较高。在渡普镇浔味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内,建有14个养殖大棚,棚内建有标准化虾苗池,每个虾池长50米、宽20米,一条条细长的增氧管道伸入虾池中,源源不断为虾苗输送氧气。

  在繁育大棚内,2毫米的小虾苗,经过两个月的精心哺育,生长到3厘米后批量出售。养殖户购买示范园的虾苗,经过5个月饲养,平均体重可达30克,亩产一般可达70公斤至100公斤,目前市场价格每公斤六十多元。

  “罗氏沼虾原产于东南亚,生长快、营养好,因此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20世纪90年代,罗氏沼虾因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突破获得空前发展,广东、江苏、浙江的养殖产量约占全中国养殖总量的90%。渡普镇引进罗氏沼虾的养殖,主要是为应对传统水产养殖行业持续低迷下滑、养殖户收入降低甚至亏损的颓势,促进传统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技术指导张钧介绍,经过生态养殖反复试验,目前已经成功探索出“两虾一稻”综合种养模式,养殖户在稻田捕捞完小龙虾后,可以继续养殖罗氏沼虾,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促进农民增收。

  三 循环农业带来“好丰景”

  近日,记者走进嘉鱼县新街镇马鞍山村的嘉鱼金龙生态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只见一株株成熟的油菜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油亮的光泽,在清风的吹拂下,油菜田泛起层层波浪,草木的清香扑鼻而来。在田埂旁,3台收割机蓄势待发。

  “我们今天总共调运了10余台收割机过来采收油菜。”基地负责人刘涛说,除了眼前的3台,剩下的收割机已被分配到基地的其余地块上。同时,为收割不便于机械作业的边边角角,基地里还有10余名工人以人工收割的方式采收油菜。

  “开始收割!”随着一声令下,收割机火力全开,一株株成熟的油菜成片倒下,打碎的秸秆喷洒还田,而收割后的油菜荚则实现了籽荚分离,贮存在收割机内部。

  “趁着这几天天气晴好,我们抓紧时间采收油菜并进行晾晒。”刘涛说,相对于人工,机械采收更为快捷,效率更高。

  不一会工夫,收割机内便贮存满了油菜籽,在转移至运输车内后,又投入到繁忙的收割工作中。

  “采收完成的油菜籽,企业的收购商会直接拉走。”马鞍山村村委会主任刘锐说,现在,种植户与企业实现直接对接,收购商到田间地头面对面收购种植户的农产品,这样既减少了中间环节,让种植户得到了实惠,也让企业节约了成本,一举两得。

  据了解,嘉鱼金龙生态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拥有粮食产区、蔬菜产区、水产养殖三个种养殖基地,已形成种养殖一体化的循环农业经营模式。

  近年来,新街镇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同时,集聚多方力量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为村民拓宽增收渠道,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