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疗法——中医五行理论之三
余功龙

副主任医师 咸宁麻塘中医医院副主任

  一、五音的定义

  “五音”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传说中,黄帝命其乐官伶伦制定音律,伶伦通过观察鸟兽的鸣叫声,从中找到了五种基本的音阶,即宫、商、角、徵、羽。这一发现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基础,也使五音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音乐理论的角度来看,五音相当于现代首调唱名的“do、re、mi、sol、la”,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框架。与西方七声音阶相比,五声音阶没有半音阶(小二度)音程,因此也被称为“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或“全音五声音阶”。

  二、五音的文化内涵

  1、与五行的对应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五类调式也和五行相对应,即角调式乐曲对应于肝木,徵调式的乐曲对应于心火,宫调式乐曲对应于脾土,商调式乐曲对应于肺金,羽调式乐曲对应于肾水。王冰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注解中提到:“角谓木音,调而直也。徵谓火音,和而美也。宫谓土音,大而和也。商谓金音,轻而劲也。羽谓水音,沉而深也。”角调式乐曲具有“木”之特性,其旋律朝气蓬勃、兴发舒展,在五脏则入肝;徵调式乐曲具有“火”之特性,其旋律明快愉悦、活力四射,在五脏入心;宫调式乐曲具有“土”之特性,其旋律清静幽雅、淳厚庄重,在五脏入脾;商调式乐曲具有“金”之特性,其旋律铿锵宏伟、高亢有力,在五脏入肺;羽调式乐曲具有“水”之特性,其旋律苍凉哀伤、深远透彻,在五脏入肾。正是由于五音的音学特性与五行属性相通,故五音与五行“同气相求”,五音调式的乐曲与五行五脏相应,即“五脏相音”的理论基础。

  2、与五脏的关联

  五脏的生理特性与五音相应,《四诊抉徵·闻诊》记载:“脾应宫,其声漫以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 五音通常是指五音调式,即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

  三、五音疗法

  五音在理论上与五行五脏关系密切,故在临床上对疾病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用五音来辅助诊断,这是传统望闻问切四诊中闻诊的重要内容。闻者,一闻气味,二闻五音。《难经·六十一难》:“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内经》中记载大量关于五音闻诊的内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素问·五脏生成》:“五脏相音,可以意识。”;《素问·玉机真脏论》:“上气见血,下闻病音。”等等,均表明闻五音对诊断疾病有辅助意义。

  滑寿《难经本义》注解五音闻诊:“肝声呼,音应角,调而直,音声相应则无病,角乱则病在肝;心声笑,音应徵,和而长,音声相应则无病,徵乱则病在心;脾声歌,音应宫,大而和,音声相应则无病,宫乱则病在脾;肺声哭,音应商,轻而劲,音声相应则无病,商乱则病在肺;肾声呻,音应羽,深而沉,音声相应则无病,羽乱则病在肾。”由于五音其特性与五行相应,五脏影响五音,故五脏之变 “藏于内而能形于外”。《礼记·乐记》指出:“盖人病蕴于内,声音显于外。乐声乱则五音不和,人声乱则五脏不和,所以听声音验人之疾病也。”“闻五脏无声,以应五音之清浊,或互相胜负,或起音嘶嘎之类,别其病也。”闻其音声,并结合望、问、切,四诊合参,以别其病在何脏、病情轻重、病势进退等,辨证论治,对症用药。

  传统医学也将五音用于辅助治疗疾病。中医基础理论中,情志是五脏脏气活动的表现,情志太过或不及均可导致人体气血运行紊乱,调节人的情志也可以到达调节五脏的功效,这也正是五音疗法的一个重要方面。“五脏相音”结合五行生克,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如上文提到五种调式应于五脏,配合十二律应用,角调式乐曲在五脏则入肝,可以条达情志、消忧解郁;徵调式乐曲在五脏则入心,可以通调血脉,振奋精神;宫调式乐曲在五脏则入脾,可以助脾健运、消食化痰,《北京欢迎你》即为宫调式;商调式乐曲在五脏则入肺,可以除燥息怒,安宁人心;羽调式乐曲具旋律深远透彻、苍凉哀伤,在五脏则入肾,可以启迪心灵。应用不同调式的乐曲可以调畅情志,辅助治疗相应五脏的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