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采石材种药材 不做渔民当农民
通山村级集体经济“转”出新活力

  本报讯 记者邓昌炉、阮智愚、通讯员张成报道:通山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过去在传统发展模式下,村级集体经济主要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今,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通山县坚持以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转型发展,成功闯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7 月 16 日,在通山县洪港镇郭源村中药材加工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涛正在指导群众加工黄精。“这批黄精已经过四蒸四晒,很快就能上市了。”陈涛说,曾经的郭源村是远近闻名的“大理石村”,虽说解决了一批群众的就业问题,但也给当地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2019 年起,通山县着手对郭源矿区实施综合治理,同步推进产业转型。村民丁礼忠既是矿场老板,又是党员。在党组织的号召下,他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毅然拆除投资 300 万元的采矿和加工设备,其他村民们也随之纷纷退出石材行业。

  为带领群众成功实现产业转型,郭源村党支部多次组织干群到外地考察学习。2020 年,经全面综合研判,该村决定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业,由村集体投资 16 万元成立黄精种植合作社,鼓励村民以土地、劳动力、投资等形式入股。

  如今,该村已建成标准化黄精种植基地 300 亩,林下套种黄精 3000 余亩。预计到 2026 年,可实现年产黄精 500 吨,年综合收益 1300 万元。2023 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 5.8万元。

  转型发展天地阔。在富水湖畔的大畈镇官塘村,曾经的渔民也成功上岸,开启了“种枇杷、闯富路”的新生活。

  2020 年,长江流域禁捕退捕政策全面施行,富水湖渔民纷纷上岸。为帮助渔民找到新的致富门路,通山县委组织部指导大畈镇开展农村联合党委建设试点工作,通过组建枇杷小镇联合党委,促进农村资源共享,凝聚农村发展合力。

  官塘村在联合党委的有力带动下,因地制宜发展枇杷种植业,带领大批渔民转变发展方式。

  官塘村的袁修港是成功上岸的渔民之一。他在联合党委的帮扶下,从村集体流转 30 余亩山地种枇杷,并获得成功。“第一年挂果就收入 6 万元,丰产期有望年收入 20 万元。”袁修港说,“这可比打鱼强多了。”

  渔民成功上岸的同时,官塘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新突破。“村集体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参与枇杷种植,集体收入逐年攀升。”村党支部书记刘群燕表示,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 20 万元。

  “实践证明,坚持党建引领,践行绿色发展,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通山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 年度,全县村集体经济超过 10 万元的村多达 115 个,占比 61.5%,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增产增收呈现出共兴共荣的良好局面。